(內文提要)盡管統計局對公眾的疑問做出了回應,也對造成統計數據與百姓實際生活感受之間偏差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但再深一步探究會發現,這些原因并非是現有條件下難以解決的困難。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了,有關部門也應該與時俱進地轉變自己的統計思路,提供全面反映當前真實情況的數據,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服務。
文 本刊記者/邢 力
“實際工資是眉毛,統計工資像胡子”。這是不少人對統計工資失真所作的揶揄。盡管一些數據確實與每一個個體親身的體驗會有所出入,但這并不能否定統計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我們相信,有關方面在進行諸如社會平均工資這類關系到國計民生且對中央經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數據統計時應該是非常慎重的——至少,國家統計局不會刻意作假。然而統計結果和民眾普遍感受之間卻又相差那么遠,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事實上,國家統計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程子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指出了原因所在,但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這兩個原因并非是難以解決的,只要有正確的統計思路再輔之以現在已經非常成熟的科技手段,完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問題可能還是出在統計思路上。
統計口徑過于寬泛
首先,正如程司長所說,統計口徑包含稅前收入(包括社會保險金)客觀上拉高了平均工資,以上海2008年職工月平均工資3292元為例,在扣除了18%的四金個人繳納部分以及相應的稅金后,員工實際到手只有2611元,從平均工資變成實際收入后立刻縮水21%。
關于哪些收入算是工資,統計局的標準是“被統計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根據統計局的說法,把四金和稅金都算作勞動報酬屬于“國際慣例”,然而當“國際慣例”與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發生沖突的時候,統計局又為什么一定要緊盯著國際慣例不放而不能聽聽老百姓的感受呢?為什么偏偏要站在企業付出的立場而不是站在員工實際所得的立場去定平均工資標準呢?畢竟,稅金是上交國家的,社會保險金是無法立刻兌現的,員工能用的只有扣稅扣金后“可支配的平均工資”。統計局無非是在玩“平均工資”和“實際可支配收入”兩個概念而已。
另外,“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更是說不過去。且不說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各種福利待遇的定價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彈性和貓膩,而且如今諸如超市購物卡之類的變相發放福利的行為也并不少見,更重要的是,眼下這種以實物形式發放勞動報酬的行為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或者是壟斷企業當中,社會平均工資被這些“灰色收入”無端拉高,讓普通老百姓怎么能服氣呢?
統計范圍先天缺陷
其次,現行統計制度沒有包括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對平均工資失真所造成的影響比上述的第一點更嚴重。因為如今統計范圍只有約1.1億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但沒有納入統計范圍的私營單位員工多達7000萬,個體戶人數多達5000萬,另外還有數千萬沒有登記在冊卻實際在城鎮工作的農民工群體沒有納入統計范圍。因此眼下的平均工資其實只能代表城鎮中收入較高的那40%的員工的收入情況。
統計局對此的解釋是,“由于私營單位數量多、分布廣,新增、倒閉、轉產等變化頻繁,有些管理不規范,統計基礎薄弱,會計制度不健全,這些都給建立私營單位工資統計制度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私營單位的工資統計工作,目前還難以做到按季度調查,只能按年度進行。” 私營企業的普查都如此困難,個體戶就更不要說了。
應該說把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納入到統計范圍之中,困難肯定要大一些,但這并不能成為不加以統計的理由。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斷增長,無論是企業的數量、雇傭員工的人數還是在整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都已經不可小覷了,不把他們統計在內,顯然無法準確地反映當前我們的經濟全貌,由此而得出的結果也可能失之偏頗。而且私營企業并非都是程司長所說的“不規范、規模小、易變化的。”請問聯想、萬向、蘇寧、雅戈爾、阿里巴巴……這些響當當的民營上市公司,哪個統計起來難度大了?
再說,現在的經濟普查也不再是過去手工完成的了。如今的計算機技術高度發達,只要原始數據搜集完整,通過各種統計軟件自動產生數據分析的結果是非常容易的。不要說平均工資,就算是各種細節性數據,如中位數和各行業的平均工資等的計算都輕而易舉。這方面的經驗,相信操作過統計軟件的人應該深有同感。至于原始數據的收集,就算有些私營企業統計基礎差,會計制度不健全,但只要是合法納稅的企業,要查出其工資發放情況也并非難事。
一季度工資增長不合邏輯
除了統計局給出的兩大理由不能讓人信服外,今年一季度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繼續增長13.4%這件事本身也不合邏輯。
盡管統計局表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增速有所下滑,但符合邏輯的統計結果應該不是“增速放緩”而是“由增變減”。
君不見,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時刻,舉目望去,我國各行各業無不受到沖擊,對絕大部分企業員工而言,不要妄想加薪,只要是不減薪不裁員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對企業高層來說,由于公司經營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現在要求加薪無疑是自找沒趣,從國資委對國企高管發布“限薪令”,到各大民營企業老總主動放棄分紅甚至自愿“零工資”,降薪減負成了企業的主旋律。試問從企業高層到普通員工,人人都在降薪,今年一季度13.4%的平均工資增幅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既然國家統計局得出的結論是平均工資繼續在上漲,而國家統計局作為終極統計部門自身又沒有主動作假的利益沖動,那結論只有一個: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層單位在層層上報原始數據的時候,作假了。
歸根到底 利益作祟
對此問題,程司長在接受采訪時也承認,目前一些地方和基層單位在統計活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違法違紀的行為。突出表現在有的領導干部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故意抬高當地的平均工資,有的統計對象為了騙取榮譽、利益編造虛假數據。有的統計人員也迫于壓力,參與弄虛作假;有些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不是那么強,在知道統計數據有水分的情況下不切實履行核實的職責,就照報,造成一些統計數據有些差距,不能客觀反映實際。
當然,還有一個不太為人關注的隱藏原因會迫使平均工資只能向上不能向下。
業內專家分析,因為平均工資決定了社會保險金征收標準、基本養老金和退休費發放、最低工資標準、人身損害司法賠償等,為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關部門主觀上也希望平均工資能夠穩步增長,從而在法理上確保社會保險金等相關經費的征收和發放繼續邁上一個臺階。尤其是基本養老金發放這一條,關系到我國數千萬離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如果平均工資下降或者不再增長的話,退休職工養老金的逐年增長也就沒有辦法跟進了。然而國務院早已下達決議,要求從2008年到2010年連續三年繼續提高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
不過無論有萬般理由,統計失真都是不應該出現的。一個“蒸蒸日上”的平均工資不但無法反映社會經濟的真實情況,把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矛盾故意掩蓋起來了,更可能會誤導政府作出錯誤的經濟決策。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如果下降的宏觀經濟已開始反轉,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就該立即收縮,國債發行規模應縮減,貨幣流動性也應收緊,以免不遠的日后造成總需求和通貨的膨脹。但這都需要依靠宏觀統計數據才能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