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渠道不能釋放投資需求,必然有人會被吸引到非正規的渠道。”
監管的三角地帶
黃金的瘋狂美夢,跟當下的監管模糊有關。
至今黃金市場唯一的一個管理條例,還是198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這個條例出臺的理論基礎是當時流行的“黃金商品論”。也就是把黃金僅僅當成商品,而不是金融產品來管理。
新世紀初,央行作為黃金市場的主管機構,提出了黃金市場發展的部署,而上海黃金交易所則是最重要的載體。
不過,兩年之后形勢大變。
隨著監管體系的系列改革,央行對黃金市場的管理權限正在收縮。
而新的監管部門對此有不一樣的意見。當上海黃金交易所準備開設期貨業務時,招致證監會的明確反對。
2008年,上海黃金交易所再次討論上黃金期貨品種,另一邊,證監會迅速通過了期貨管理條例的修改稿,確立了證監會對期貨業務品種的監管權力。
黃金期貨交易的步子就此停滯。而這幾年間黃金價格已開始大幅波動,對黃金期貨投資和投機的需求不斷增加。
沒有合法的黃金期貨投資產品進入市場,由香港人最先帶入內地的地下炒金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
公安部門統計,這種代理外盤黃金的公司,或稱為地下炒金公司,在中國大概有七千多家,不時爆發出炒金公司卷款走人的事件。
國務院一再責成央行和證監會解決地下炒金問題,證監會成立上海期貨交易所上黃金期貨品種的報告在此時獲得了國務院批準。2008年上海黃金期貨在期交所正式掛牌上市。
至此,黃金交易告別了一直以來由央行唯一監管的方式,轉為多頭管理:現貨市場由央行監管,期貨市場由證監會監管,新上馬的商業銀行代理個人黃金業務則需要銀監會協同監管。
需求正在膨脹
市場上對黃金的投資需求,卻正在日益膨脹。
今天市場的參與者們,大部分是從地下炒金者轉變過來的。
這種炒金的模式,是香港人帶來的國內第一款投資金條,是2003年成都高賽爾與招商銀行合作發行的。高賽爾是一家中港合資的黃金飾品加工企業。據一位業界資深人士透露,高賽爾早期的那撥人是最早從事地下炒金業務的人,其中很多這些年都已出了事,最近爆光的倫雅地下炒金案的主角,就是其中之一。
地下炒金屢禁不絕,是因為對黃金的投資需求實在太饑渴了——即便有了兩個國家級交易所和商業銀行的個人黃金業務,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這個市場并不完美:國內黃金投資不能與全球金市同步24小時交易,導致每天開盤都風險巨大,而且國外的一些交易所傭金是零。
此外,由于參與者不夠多,如果所有人都看多或者看空,會導致無法成交的現象。2010年7-至8月,上海黃金交易所的Au(T+D)買方持倉無法完成實物交割,就是作為主要賣方的礦山企業不愿意在金價下跌時參與交割。
劉山恩說,“正常渠道不能釋放投資需求,必然有人會被吸引到非正規的渠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