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09年中工作會議近日召開,會議提出,要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既要保經濟增長,又要防通貨膨脹。
伴隨著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下大量流動性的釋放,以及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通貨膨脹風險開始若隱若現。全球通脹預期已明顯上升,如反映投資者通脹預期的美國普通國債與通脹掛鉤債券收益率之差,已經從年初的幾乎零差異,擴大至目前的200個基點。本周發布的亞洲多個經濟體的通脹數據,也顯示出在經濟復蘇最快或者貨幣供應增幅最大的地區,通貨膨脹已有悄悄抬頭的跡象。
應該看到,中國同樣面臨著通脹隱憂。這是因為,在歐美國家因金融機構信用危機而被迫信貸縮水的時候,中國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大規模向企業借錢;在全球其他國家經濟尚低迷的時候,中國經濟提前出現復蘇跡象。而且,中國以投資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對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更為敏感,且食品占CPI權重較高的局面也使中國更容易受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沖擊。
到目前為止,CPI、PPI還在負值徘徊,這使人們容易認為通貨膨脹還在冬眠之中。不過, CPI、PPI同比數據持續為負,相當程度是因為翹尾因素,但是相鄰月份的同比速度正在縮小。隨著翹尾作用的逐漸消退及新漲價因素的推動,物價指數將逐漸轉負為正。房市回暖、地價上升、油價翻番,證券市場連創階段新高,都顯示出投資者的通貨膨脹預期逐漸確立。
從內部因素看,我國的食品價格已經開始高于國際價格。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份,我國糧食價格連續六個月實現環比上漲,累計漲幅達4.9%。糧價上漲是否真的會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不免讓人多少有些擔憂。同時,以往通脹中引領上漲的豬肉價格,也可能重新步入上漲通道。
更重要的是通脹因素很可能從外部輸入,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先后采取了大幅降息、數量型寬松等措施,帶動基礎貨幣大幅上升近1倍,廣義貨幣供應也回升至9%,高于名義GDP增速接近10個百分點,創歷史之最。這種“開著直升機撒錢”的方式,使本已黯淡的美元前景更加灰暗。中國2萬余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絕大部分都是美元資產,一旦美元貶值,中國或將成為未來美國債務危機的最大埋單者。
美元的疲軟走勢,推動了大宗商品一波又一波的上漲,而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價格在過去歷次通脹周期中通常領先于CPI。近期,石油價格已經翻番,銅、鋁等金屬也顯著上漲;農產品,如大豆、小麥和玉米也從前期低位明顯回彈。中國作為大豆等農產品的進口國,國內糧價受到國際市場的直接傳導,而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也會提高國內的生產成本,輸入型通脹風險不可小覷。
盡管現實的通貨膨脹和預期的通貨膨脹是兩回事,但從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情況看,似乎全世界都在歡呼泡沫的生成,很少有人注意到泛濫的流動性催生的泡沫,可能是下一場災難的開始。
對于中國來講,在通脹尚未形成的時候,關注可能迅速到來的通脹風險,未雨綢繆,無疑是明智之舉。從貨幣外匯政策來看,必須擺脫對美元的依賴,減少美國國債的購買量,大規模地增加黃金儲備。增加黃金儲備有多利而無一害:其一,將直接吸納流動性過剩;其二,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重要的價值保障,增強世人對人民幣的信心;其三,可防備美國和歐元區利用中國匱乏黃金儲備的弱點,利用其黃金進行貨幣洗牌,向中國轉嫁貨幣危機;其四,中國向海外出口貨真價實的商品,換回真實物質財富的黃金,從而使中國出口商品回歸對等的價值交換,而非換回的都是沒有真實內在價值,也沒有真實價值抵押的紙幣。
另外,如果未來一個階段出現通脹,其主要表現形式將是成本推動型的,這無疑將加大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由于嚴重依賴海外鐵礦石、石油等產品,這種輸入型的成本推動的通脹難以避免。對中國來說,可以適當考慮多元化資產配置,減少對美元資產的依賴,轉向購買更多資源類商品、鎖定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輸入型通脹的影響。也可以考慮購買國外資源類公司股份,以壓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應對可能到來的通脹風險,無疑需要重視通脹預期的管理,提前調控、抑制泡沫,防止貨幣過度寬松引發資產價格泡沫,規避資產價格大起大落帶來的打擊。除了貨幣政策之外,也應從其他政策入手,充分運用財政政策、結構調整政策、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政策等外圍政策,來化解物價上漲和資產價格膨脹的壓力,輔之以匯率、利率及各種監管手段。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增長國民財富、擴大消費,為經濟中長期較快平穩發展擴展空間。要實現國民財富的增長,除了推動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之外,還要深化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并下大決心改革社會保障體制,充實社保。如果能夠在全球通脹形成之初就完成中國經濟的內需拉動和工業復蘇,及時優化國內貨幣環境,必將為中國經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