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私募產品瀕臨清盤的聲音不絕于耳,券商集合理財近期也難以獨善其身,但造成兩者面臨清盤的原因卻迥然不同。受產品遭遇贖回和首發規模偏小影響,部分券商理財產品正處在清盤的紅線邊緣。
規模逼近1億紅線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獲悉,部分券商理財產品規模縮小的主要原因并非緣于虧損,而是由于首次發行中“幫忙資金”的退出、券商產品設計不盡合理以及重首發不重持續營銷的銷售等等。對于瀕臨清盤的產品,業內人士表示,按照以往慣例,券商一般會努力保證產品存續。
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在券商集合計劃存續期間,客戶少于2人,或者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凈值低于1億,集合計劃應當終止。
Wind數據顯示,券商一季度資產管理報告公布時,共有16只券商集合產品的資產凈值在1.3億以下,均逼近清盤紅線。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16只凈值在1.3億以下的產品中,7只為小集合產品,9只為大集合產品,產品類型涉及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等各種類型產品。而在整個二季度,上證指數更是跌跌不休,最低下探至2610.99點。
據了解,眼下券商理財產品規模逼近產品紅線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為產品首發規模就比較小,后期的些許贖回就會導致產品規模逼近1億。據統計,在16只逼近清盤紅線的產品中,大多數屬于此類情況,有6只產品成立時甚至不足2億,僅有3只產品成立規模在3億以上。另一種情況是因為產品首發規模不小,但因后期贖回壓力較大,產品規模下降嚴重,但此類情況較少。如某券商債券型理財產品2009年首發規模曾達到10億,但兩年間規模就縮水了9億,產品凈值不足1.2億。
持續營銷難度大
據某券商資管產品發行負責人介紹,除了因業績波動造成客戶贖回資金導致產品規模下降外,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不少產品首發時都會拉來幫忙資金,過了一段時間后,幫忙資金就會退出。
事實上,單只產品規模下降,也有券商內部產品設計和發行銷售邏輯的原因。多位券商資管負責人介紹,券商發行產品大多重視首發,而不重視銷售,持續營銷做得不好,造成券商理財產品只有贖回、沒有申購;二是部分券商理財產品的設計不利于投資者申購贖回,很多產品設計時,大多一個月,甚至三個月才開放一次。
“事實上,因為券商會給渠道很多的激勵措施,銀行等渠道也重視首發。”某上市資管負責人表示。
另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人士稱,因為投資者大多喜新厭舊,喜歡買新產品,這也導致持續營銷難度加大。因此,很多投資者可能會贖回一只產品,再購買其他產品,從而也造成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數量不斷增多,而規模并沒有同比大幅提升。
“對于小集合產品,很多是專門為幾個客戶設定的,跟客戶溝通好的話,產品清盤的可能性不大。”某上市券商資管部門投資經理表示,而一些大集合產品,因為客戶太多,就難以控制產品規模。
“如果市場實在沒機會,不排除部分券商會選擇清盤。不過一般情況下,券商仍會做努力保證產品存在。”某中部上市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