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金融海嘯影響,2009到期的證券投資類產品中最低收益-43.72%,未來產品發行主要面向高端客戶
理財周報個人金融實驗室研究員 李雯珊/文
對于2009年發行或到期的證券投資類產品,即使不是遇到“寒冬”,也是撞上了“深秋”。它們猶如深秋的植物一樣大部分都處于凋零狀態,僅有很少一部分“茁壯成長”。
股權產品收益前20款中占14席
據統計,2009年到期的證券投資類產品前20收益排名中,光大銀行的同贏五號II人民幣2年期理財產品以實際年化收益率17.2%榮登冠軍寶座。該款產品成立于2007年10月,期限為2年,主要投資方向為股票與基金市場。
“這款產品能取得較好的收益主要得益于兩點:一是該款產品的投資顧問光大證券,運作風格比較穩健;這款產品在經歷2008年股票低迷時期時,在股票配置上的資金比較少,最主要把資金配置到一些低風險,并具有穩定收益的投資品種上,從而避開了股票的下跌風險。”光大銀行金牌產品經理白一凡就光大該款產品獲得如此好成績作出介紹。
“二是與投資顧問間溝通,讓其隨時了解銀行客戶需求,更好地據實情對產品進行運作,也是制勝王道之一。”白一凡說。
中信銀行發行的中信理財之盛景計劃與招商銀行的“金葵花”A股掘金之國聯榮惠理財計劃分別以實際年化收益率12%與10.22%位居第二、第三名。
中信銀行該款產品約成立于2008年4月,投資期限為455天,不過這款產品并不是投資于股票或基金市場,而是投資于股權。招商銀行該款產品成立于2008年9月,投資期限為1年,產品募集的資金主要投資于基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
中信銀行深圳分行高級理財經理莫先生表示:“2009以來銀行發行的證券投資類產品并不多,很多的都是從2007年或2008年一直運行到現在的。受資本市場的影響,投資于股票或基金市場的產品收益并不樂觀;相反用于股權投資的產品表現相對較好,這得益于房地產等市場的復蘇發展,而且股權產品的投資屬于實物投資,有一定的收益保證性,這都為證券類產品中的股權產品增添取勝的籌碼。”
相對于投資股票基金產品“生存率”極少的現象,股權投資類的產品反而在金融海嘯中站穩了陣腳。縱觀收益前20的產品排名表,其中14款是用于股權投資的,真正投資于股票或基金等市場的產品只占6款。這14款股權類產品中,大部分的理財期限都在1至2年,年收益率在7.5%-12%之間。
雖然眼前所看的投資股權產品收益率還不錯,不過光大銀行白一凡在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者要對此類產品有一定警惕。
“銀行的股權產品可以說成是一個債權產品,而且風險還比債權要大。由于目前關于股權投資的法律機制還不夠完善,交易的平臺也不夠專業,推出機制方面也是有待改革,所以進行股權產品的投資目前還不是一個最好的時機。投資者在對此款產品投資的時候,還是要進行詳細考慮。”
20低收益產品全線為負
前面提到投資于股票或基金的證券類投資產品受到之前金融海嘯的影響,收益水平都很低,那么究竟低到一個什么程度呢?
2009到期證券投資類產品低收益20款排名中顯示,這20款產品的投資方向都是股票、基金或債券等資本市場,投資于股權類的產品并沒有在這個低收益表里面出現。
20款理財產品的到期年收益率均為負,其中收益率最低的一款產品為華夏銀行發行的華夏理財—人民幣創盈7號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1年,到期收益率僅為-43.72%。
到期產品的表現不是太好也許直接影響了2009同類產品的發行數量。據統計,2009各銀行共發行大約160款投資于股票、股權、基金或者組合資產,但近半產品單獨投資于股權。
此外,理財周報記者通過仔細觀察發現,2009以來發行的投資于股票或基金市場的產品多數并不單只投向這兩個市場,而是實行混合投資配置,投資到信貸資產、票據資產、股票、基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
2009年7月初,銀監會下發相關規定,禁止銀行理財資金(高凈值客戶除外)投資于二級市場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這使得證券投資類的產品并沒有隨股票市場的繼續向好而發力。
事實上,證券投資類理財產品發行申購門檻隨銀監會新規大幅提高。如今,銀行此類產品的主要發行對象是高端客戶(如私人銀行客戶等)。比如光大銀行的私募基金寶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行的創富金種子優選投顧理財產品就是此類產品的“新型佼佼者”。
“銀監會起初發布這么一個規定對銀行而言影響肯定是很大的,雖然經歷了金融海嘯的沖擊,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銀行發行證券投資類產品的積極性,但此類產品所能夠獲得的收益又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當中,銀行會在提高申購門檻的基礎上繼續努力經營此類產品。”某股份制銀行不愿公開姓名的零售銀行部產品設計負責人表示。
證券投資類產品投資價值:
用配置分散風險
好的產品才會令大家趨之若鶩,證券投資類產品對于銀行和投資者的吸引力和投資價值在什么地方?
“證券投資類產品在銀行的產品籃子都算是一個比較重點的產品,在經歷了2007年的牛市后,股票與基金都取得不錯的成績,銀行也就在那時候明確地看到了市場的機會,也開始經營這種類型的產品。由于銀行內部在專業操作等方面肯定與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有差距,所以與投資公司合作發行產品成為這種產品最常見的模式。”光大銀行白一凡表示。
談到購買此類產品的客戶投資價值,白一凡表示:“證券投資類產品體現了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投資操作方式,里面體現了一個配置與分散風險的功能。假如一個顧客他是屬于一個股民或基民,那么一般不是銀行這類產品的顧客,這類產品針對的是對股票或基金市場投資不熟悉,而又需要分散風險進行投資的顧客。”
他繼續分析說,銀行的證券投資類產品,在選擇投資于哪種類型的股票或基金時,是需要做許多準備功課的。比如,被選的股票或基金走勢,過往的表現等。這里面可以進行全方面的選擇,適合的才會被選中,不會像購買單個基金或股票那樣,把錢都壓在上面。在不同的市場環境,對投資作出細分,使產品運作的更穩定,不會出現大程度波動。這些都是一個不會太懂投資的顧客難以做出來的。
當記者詢問到,2009發行的證券投資類產品為什么越來越興起把資金投資于信貸資產、股票、基金、債券等一個組合的形式出現時,白一凡解釋:“這是給銀行一個產品新發展的機會,這有助于擴大投資標的。即使有些產品還是略微偏重股票投資,但由于資金需要分流到其他產品進行投資,這就分散了只投資股票的高風險操作,但也不至于像固定收益類產品那么低收益。多品種的投資方式很好地平衡了風險,這也許是未來產品的很好發展方向。”
“證券投資類產品在未來一段時間對銀行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會以發展高端客戶為重點。在這個過程中,銀行需要在運作的過程中提高兩方面的能力才能會把此類投資做得更好。”白一凡說。
“第一,對投資顧問評估的能力。因為銀行不可能管理此類產品,也沒有太多的能力管理,所以選擇合適的投資顧問是顯得非常必要的。第二,投資顧問自身對產品的包裝與設計能力。怎樣更好地實現產品差異化,創出自己產品的特色,也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白一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