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以專業高端著稱的外資銀行頻頻與內地投資者發生摩擦,究竟是投資者“水土不服”,還是貫以外資為名頭的事物遮住了我們的眼睛?
文/金辰
從去年內地投資者購買星展銀行的理財產品由于最終拖欠貸款成為被告,到今年投資者由于購買渣打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幅虧損,客戶要求提前贖回被拒后成原告。不難看出,無論角色怎么轉換 ,“孽緣”都出自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發生這樣的事情,任憑投資者再怎么捶胸頓足,也后悔莫及。
不得不承認,內地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方面欠缺成熟。由于外資銀行擁有良好品牌優勢和成熟的經營管理模式,導致內地投資者對外資銀行的理財能力產生了過度信任。很多客戶都被扣上了“專業投資者”的帽子,再加上銷售人員的甜言蜜語,致使投資者頭腦發麻失去理智。一位在外資銀行購買過產品的投資者曾說過,外資銀行客戶經理經常不介紹產品細則或者進行風險提示,而出售的理財產品設計又相對專業和復雜。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提醒投資者,要提高認知度,投資前要明確的知道自己購買的是什么產品。
如果投資者對有關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有些許了解的話,想被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以星展和荷蘭銀行的KODA理財產品為例,對于此種理財產品,如果您多留心,在投資之前做個簡短的調查,很容易就了解到這種理財產品在國外是被禁售的,那么,您就不會輕易聽信銷售人員的說辭了。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做足準備功課。
投資者要培養自己冷靜的思維,學會用理智思考問題。例如,看到那100多頁的英文合同說明,看不懂時就不要做,不要盲目致資金于風險中。同時,還要增強風險意識,注意防范風險。其中包括理財產品是否夸大收益率;是否忽略了風險提示和匯率風險。提醒投資者,對于投資要擺正心態,要知道貪小便宜會吃大虧。
值得欣慰的是,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雖然也存在各種問題,但還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如此大的傷害。且不說產品設置或是風險高低,至少對于投資者來說,一份中文說明書還是很容易看得懂的。并且,中資銀行的投資門檻較低,理財產品多樣化可供客戶選擇的機會多,這是中資銀行對外資銀行的優勢,再加上對于理財知識的了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梢哉f,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與投資者水土相符。畢竟,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家人。據了解,部分外資銀行的客戶對所投資產品的收益率不是很理想,已經開始轉投了國內其他的銀行。
雖然有部分投資者對于外資銀行望而卻步,但還是有很多投資者,對外資銀行持理性的態度,畢竟外資銀行還是有很多優勢存在的。由此可見,外資銀行不應該借著“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利用中國人的心理來打開內地市場,而更應該念好經,真正的做到借西優為中用,更好的服務于中國投資者。不然,任憑說的天花亂墜,無論是品牌魅力也好,是服務優勢也罷都無濟于事,因為這些都是很虛的東西。歸根到底,產品才是王道。
TIPS
要想避免上當受騙,并知道外資銀行是否涉及違法,專業法律人士提醒投資者:
關注購買金融衍生品的簽約地;
簽約的過程中銀行對投資者進行的風險提示是否充分;
復雜的英文合同是否已經向中國客戶充分解釋;
對專業投資人定義,是否擁有了一定量資產以上的人就是專業投資人。
tips
銀行理財7問
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時,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該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我可以拿出多少錢來做投資?
銀行理財產品的起點本金通常是5萬元,其后以某一額度數倍遞增,如果您投資的金額小于5萬元,那么估計沒有適合您的理財產品!
我期望中投資回報是多少?
有的投資者對合同上面寫不寫預期收益很在乎,認為寫了就一定可以拿到這樣的收益率。實際上,預期收益率可以作為參考,但是萬不可當成實際收益率,尤其是當投資標的的風險較高時。
我可以為此承擔多大的風險?
理財師向你推薦時,千萬要仔細瀏覽產品的風險條款,不要等到虧損時才發現當初的條款都已經告訴了你!
你要購買的理財產品靠什么來盈利?
一款產品的好壞不在于它能承諾預期有多高的投資收益,關鍵要看這筆收益到期能否實現的概率。
你要購買的理財產品流動性如何?
如果你擔心在購買了理財產品后的某一段時間里會出現急需現金的情況,那你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問清楚這款產品的流動性,盡量選擇流動性好的產品。
理財產品的費用如何計算?
銀行大多數理財產品的費用會從產品凈值中直接扣除,產品同時會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和托管費,還有超額收益的管理費等,而這些都是影響投資者的最終收益率的因素。
合同中提示的風險究竟有哪些?以下是幾種基本的產品風險舉例:
(1)政策風險。新股申購類產品就由政策變化導致所持有的股票在可流通時股價跌破發行價而導致收益下降甚至出現虧損的風險。
(2)市場風險。隨著市場的變化,重大事件的發生,直接影響到產品投資標的的情況。
(3)流動性風險。產品不允許客戶提前終止交易,如客戶發生提前支取等違約情形,其將損失全部風險金并且無法獲得理財收益。
(4)利率風險。利率的波動可能導致客戶收益低于以定期存款或其他方式運用資金而產生的收益。
(5)信用風險:委托方發生違約事件時,使理財產品資金無法如期歸還,造成客戶損失。
(錢生錢網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