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崔燁
2008年就紛紛告出零收益、負收益的QDII產品在2009年依然頹勢不減。根據普益財富統計,截至2009年3月13日,正在運行的337款QDII理財產品中,實現正收益的QDII理財產品僅有14款,這意味僅有占比5%的理財產品處在微弱盈利水平,其它產品尚在盈利線上掙扎。
統計顯示,外資銀行QDII理財產品表現較國內銀行產品更為糟糕。納入統計的291款QDII理財產品中,實現正收益的有9款,其余282款均跌破凈值。綜合虧損表,虧損超過50%的有142款,占比接近50%,其中虧損介于50%-60%的有51款,介于60%-70%的有85款,虧損超過70%的有6款。
位居最大虧損表上的前五名全部集中于匯豐銀行產品,他們分別是:貝萊德美林世界礦業基金掛鉤(IPFD1045)虧損幅度達到-70.34%;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掛鉤(IPFD1021) ,虧損幅度達到-69.18%;貝萊德美林世界礦業基金掛鉤(IPFD1065),虧損幅度達到-69.09%;貝萊德美林世界礦業基金掛鉤 (IPFD1055),虧損幅度達到-68.47%;貝萊德美林世界礦業基金掛鉤(IPFD0031)虧損幅度達到-68.29%。
專家點評
銀行要謹慎選擇交易對手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銀行采取與一些大投行合作開放產品,本意是依托對方豐富的管理經驗、成熟的團隊以及過往業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預期收益。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這些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境外股票基金,突破了股票投資不超過50%的上限,使得其投資策略變得比較激進。在目前海外市場風雨飄搖的大背景下,其慘淡的表現也使得投資者大失所望。更重要的問題是,這種方式讓很多銀行成為海外基金的銷售終端。導致銀行在投資決策上喪失主動性,對中資銀行來說,也無法培養和積累相應的海外投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