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有一筆10萬元的存款3月底到期,目前想做理財規劃,不知道最近銀行都賣什么產品,能不能簡單介紹幾種適合投資的?
商報:這是目前很多投資者都感到困惑的問題。自從央行去年大幅降息之后,存款不再是聰明的理財方式。而對于百姓來說,買股票是個冒險的項目,最好的選擇,應該集中在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上。
記者近日對京城各大銀行進行走訪時發現,雖然很多銀行產品展示架上都擺滿了宣傳手冊,但真正在售的就集中在幾類產品上。
第一,銀行自身研發的超短期產品。一般在7到15天左右,這類產品時間短、收益低,通常年化收益率不到2%,不太適合有長期理財需求的客戶。
第二,銀行自身研發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期限在1年左右,這類產品時間較長、預期收益較高,但最大的問題是風險大,而且目前國內銀行在研發產品時,能設計出對沖風險手段的設計師很少,這就使此類產品在海外的投資行為,更像是撞運氣,因此不適合穩健偏保守型客戶。
第三,銀行代銷的信托產品。一般期限在半年以上,這類產品時間長短適中,收益通常在5%左右。在2008年里,這類產品一直是市場的寵兒,但隨著利率的下調,這類產品收益率急劇萎縮,發行數量也驟減,因此如果客戶能夠找到一款收益率還維持在5%以上且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就應該考慮是否投資了。
第四,銀行代銷的保險類產品。一般期限都很長,至少是5年,預期最高收益率在5%以上,主要包括萬能險和分紅險。此類產品當下在銀行銷售很火爆。適合長期投資者購買。
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部分產品有的在重蹈結構性產品的覆轍,沒有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先提示風險,而是將預期最高收益率印在宣傳單最明顯的位置,因此客戶在購買此類產品前,一定要問清產品的風險、收益,以及提前終止合同時雙方的責任。
商報記者 崔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