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在銀行理財市場,“穩健”是否一定意味著犧牲收益?近日,建設銀行推出的一款產品希望“一舉兩得”,即通過結構化設計,為不同風險偏好客戶提供投資渠道。
上述產品為“建行財富三號四期股權投資類人民幣理財產品”,通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成立的“建銀二號股權投資基金資金信托”,將資金投向于中國境內優質的擬上市企業股權投資類業務;閑置資金可投資于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新股申購和債券回購,以及其他高流動性、低風險金融產品。
與一般產品不同,上述產品設立了優先和次級受益的結構,在收益分配時首先保證優先受益權。如果整體產品年收益率不足10%,則次級受益類以自身的本金和收益支付給優先收益類,確保優先受益類年收益率達10%,但以次級受益類所有本金為限。如果產品整體年收益率超過10%但不足25%,則對超過10%的部分扣除10%的業績報酬后,按照1.5:7.5的比率分別分配為優先類浮動收益和次級類浮動收益。
很明顯,選擇何種受益等級,取決于客戶對自身偏好和對市場的判斷。但該產品運作期限長達5年,且不提供提前贖回機制,投資者必須承擔很大的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