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高改芳 上海報道
目前幾乎所有投資海外的理財產品都在虧損。這種行情下,投資者該繼續持有還是果斷贖回?
專業人士分析,如果是保本產品,選擇“割肉”退出無疑是將賬面浮虧變成實際損失。如果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不妨繼續持有。如果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為了避免損失擴大,可以適當考慮提前結束,鎖定風險。
兩難選擇
繼續持有還是果斷贖回?上海的小周目前就遇到了這樣的兩難選擇。
他在2007年購買了荷蘭銀行 “標準普爾/荷銀水資源指數掛鉤結構性存款”第四期美元產品。該產品最低申購金額為2.5萬美元,投資期限6年。不久前,荷蘭銀行的理財顧問給小周打來電話,因為這款產品的凈值已經跌破80%,所以建議小周要么以目前的凈值贖回,要么按照合同持有6年后拿回本金。
這對小周而言無疑是痛苦的抉擇:要么承擔將近20%的損失;要么繼續等待五年,雖然可以拿回本金,但毫無收益。早知如此,還不如老老實實把錢存在銀行。
小周更大的疑問是,銀行是怎樣操作的?為什么在虧損更小的時候沒有通知他贖回,而是直到目前虧損近20%才有消息?小周一直無法從該行網站上看到產品的凈值而只能依賴銀行的告知。
“我覺得自己很冤。”小周說。
虧損在于預防
據了解,荷蘭銀行 “標準普爾/荷銀水資源指數掛鉤結構性存款”第四期美元產品的合同約定,該指數以美元計價,初始指數價值為100美元,包含以下組成部分:表現部分,投資于標的資產(EC);保本部分,投資于零息債券組合(PC);杠桿部分,貸款及融資成本,為杠桿投資之用(LC)。起始日表現部分(EC)占整個指數價值的100%,保本部分(PC)及杠桿部分(LC)占整個指數價值的0,這三部分的分配比例由荷蘭銀行倫敦分行決定。一旦任何時候表現部分(EC)小于指數價值的5%,“提領現金事件”將發生。如果出現“提領現金事件”,指數將被調整,使得調整后的指數將100%分配到保本部分至到期日。
某知名投行的工作人員解釋,上述復雜的專業術語,簡單地說,就是這個產品與荷銀水資源指數正相關:指數越漲,產品收益越高。如果指數下跌越多,則標的資產出售越多(但最少不能少于5%),投資于零息債券的部分越多。目前的情況就是因為指數下跌過多,投資于標的資產的部分已經少于5%,從而只能把產品的剩余價值全部投資于零息債券。所以投資者只能保本而喪失收益。
理財專家指出,從合同規定以及銀行操作來講都沒有明顯的違規之處,但瑕疵還是明顯的。首先,產品收益的三個組成部分的投資比例為動態。但動態組合可能導致的最大損失怎樣,最大風險是什么都沒有披露。
其次,荷蘭銀行上述理財產品的合同約定,該結構性存款采用的是動態配置方法——恒定比例組合保險策略(CPPI)。其實國內更多地把CPPI的這種投資策略稱為保本基金而非“結構性存款”。雖然以“存款”命名,該產品目前的浮虧已經接近20%。
而對國內投資者而言,更為不利的一點是,查詢該產品市場價格的荷蘭銀行網站為全英文界面。
該人士指出,上述問題在投資者購買產品的時候很容易發現。“在你沒有徹底了解這款理財產品之前,不要去投資。”他強調。
他建議,因為虧損已經產生,而且該款產品是保本的,如果投資者目前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的話,不妨繼續持有。“虧損已經產生,而且基本可以確定目前是這款產品收益最差的時候,那為什么要急于贖回呢?繼續持有,有更好投資機會的時候再出手不遲。”他說。
相關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