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受投資者熱捧的多是債券、票據、信托的理財產品,且產品期限多為3個月至一年
進入2008年以來,許多投資者目睹了資本市場的“高超變臉術”,感受到了物價與投資的“冰火兩重天”,一個越來越尷尬的現狀擺在了投資者面前:投資風險陡增,渠道減少,有錢沒處投!在金融風暴愈演愈烈,股票、基金紛紛遭遇滑鐵盧,一度風光無限的打新股產品和投連險也變成了負收益的時候,平日里備受冷落的短期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理財產品開始嶄露頭角。
捂緊錢袋 市民理財回歸穩健
“其實收益高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保本。”在一家銀行的營業廳,記者聽到一位市民這樣表示。眾多銀行理財師向記者表示,現在客戶最關心的,是保證自己口袋里的錢不縮水。
中國農業銀行四川省分行營業部個人業務處理財師李強表示,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國內A股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這股寒流不僅卷走了A股曾經讓人欣喜的高指數,還使得銀行各類理財產品的銷售也進入了“寒冬”。他透露,近一年來,由于資本市場持續不振,銀行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尤其是權益類的理財產品均受到了較為明顯的影響,其中以股票型的理財產品和基金遭遇的沖擊最為嚴重。
自股市大幅下跌以來,市場上的股票型理財產品投資收益幾乎全線告虧,曾受到中小投資者青睞的偏股型理財產品瘋狂縮水,虧損幅度驚人。面對風雨飄搖的資本市場,去年還高唱著“跑不贏劉翔,也要跑贏CPI”的中小投資者們開始調整投資心態,紛紛捂緊口袋,理財重心回歸穩健。
債券、票據、信托類產品走俏
隨著投資者“求穩”心理逐漸占上風,一度標榜高收益的金融理財產品漸漸淡出人們視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收益固定、流動性強的短期穩健型理財產品。在如今這個投資弱市里,這些產品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權威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有超過1900只銀行理財新產品發行,而其中有超過1000只為穩健型理財產品。
光大銀行成都分行的理財師透露,目前各銀行的固定收益類和保本型理財產品供不應求。他介紹,在市場連續降息、股市萎靡的情況下,客戶更愿意選擇收益相對較為固定的產品,同時,期限較短、流動性相對較強的產品也贏得了眾多客戶的歡心。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的理財師也表示,目前受投資者熱捧的理財產品多是投資債券、票據、信托等較為穩健的產品,且產品期限都不長,多為3個月、6個月、9個月和一年。
農行四川省分行的理財師李強談到,從近期熱銷的憑證式國債,以及一些保本基金、債券基金的銷售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理財產品的期限大多低于5年,收益率比目前市場的平均收益略高或持平。他認為,投資者之所以選擇期限較短的固定收益型或保本型理財產品,主要原因是這些理財產品的期限與投資者預期的資本市場的“熊市”周期基本吻合,投資者希望借助這些固定收益類或保本型的產品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進而保住勝利果實。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