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婧
伴隨央行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最近債市一片紅紅火火。這一實質性的利好引來了諸多“蛋糕分食者”,銀行正是其中之一,近期以債券投資為對象的銀行理財產品在數量上火線蔓延,同時也受到了投資者的大力追捧。
錙銖必較收益率
相較于去年股票、基金動輒翻番的收益率,今年以來,許多投資者幾近血本無歸,不得不開始在收益率上錙銖必較。“我聽理財師說,銀行的債券型理財品一般比定期存款高0.5%-1%,現在只要能穩穩當當地不賠錢就謝天謝地了,當然要買。”正在某銀行營業網點咨詢相關理財產品的老蔣告訴記者,前段時間他去買國債居然要排隊,看來大家真是賠怕了。
來自普益財富網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報告顯示,8月份35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576款,較7月份上升了8.7%。而穩健風格依然是整體理財市場的主旋律,穩健型理財產品占比92.7%,主要是投資于風險較低的信貸與票據資產以及債券與貨幣市場。
從銀行方面看,工行、招行、中信銀行等各家銀行又開始通過不同途徑“扎堆”債券市場,其中工行與招行等采取與信托合作的模式,通過信托計劃投資于銀行承兌匯票、債券以及企業信托融資項目等;中信銀行新發的“中信理財之債市通1號”則投資于信誠基金管理的債券型基金,類似于FOF的管理模式,該債券型基金投資于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可轉換債券、央行票據等。此外,債券類理財產品銷售的火暴從認購時間上也得到了反映,9月23日,招行推出四款時間期限不同的理財產品“票據盈”,認購期限僅三天,而其他掛鉤美元、歐元等貨幣的理財產品一般認購期限為七天。
“銀行集中發售這一類理財產品當然是因為契合市場的需要了。”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張星表示,與今年暴漲暴跌的股市相比,這類產品收益較低但勝在風格穩健,各家銀行雖然推出的產品名稱不一樣,但其實多半大同小異,投資標的也差不多,投資者重點關注產品期限和收益率即可。“不過有些銀行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條款,比如對贖回有所限制,那么在購買產品以前就應該先咨詢清楚。”張星說。
債市并非無風險
數月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走勢強勁,銀行紛紛打著“抗通脹”的旗號推出與之掛鉤的理財產品,然而不過半年時間商品市場價格大幅滑落,而當時跟風的一些理財產品也面臨著低收益的風險。面對債市的持續走高,不少投資者也出現了類似的擔心。
分析師認為,目前債市的走高與通貨膨脹高點出現,未來預期可能向下有關,另一方面市場的流動性也比較充沛,但是債市的虛高仍然值得警惕,因為通貨膨脹有可能會反彈,而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的供應量會進一步加大,因此債市的“虛火”效應仍然要當心。
由于個人是無法直接投資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的,因此債券型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給諸多個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相關理財師表示,相對于國債、央票、銀行票據等為投資對象的理財產品來說,一些企業債尤其是無擔保的企業債風險較高,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程度、資金的總量以及投資期限綜合考量選擇。
“從收益率來看,這一類債券型理財產品年化收益一般在3.2%-8%,時間較長的一般收益率較高。”張星認為,短期投這一類理財產品比較合適,如果超過1-2年風險就會加大,因為一旦在產品期內遇到加息,那么本身產品收益率就比定期存款高不了多少,可能會影響到實際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