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重視風險提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0:00 都市快報
記者 施予 周成奎 興業銀行新推了一個理財產品“第五期萬利寶新股理財計劃”,說明書有兩頁,其中有關風險提示的內容就占了將近一頁。幾個應重點關注的風險領域,顯示的還是粗體文字。 現在“錢生錢”的事情已經不像前兩年那么好做,越來越多的銀行在推銷自己的理財產品時,選擇將風險提示與收益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在兩年前,這些提示語還只有寥寥幾字,被放在產品廣告及說明書的犄角旮旯里。 銀行理財產品很重視風險提示 興業銀行長達一頁的風險提示不是個例。我們對杭州清泰街上的所有銀行作了一次調查,發現各行在售和將售的理財產品,均附有詳細的風險提示。除了在產品說明書和協議上有顯著標示外,部分放在大堂內供客戶自取的理財產品宣傳單上,也都為提示語留出了重要位置。 風險提示的內容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信托運作風險、其他風險(政治、自然災害、戰爭等)等多個類別,每個類別均詳細說明了在該領域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如某新股申購理財產品的“市場風險”一欄里提及:“本產品理財資金主要運作方式為FOF+新股申購,歷史數據顯示該投資組合本金損失風險較低,收益水平較高。但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不排除因市場價格波動、國家政策變化等原因導致本產品投資本息遭受損失的可能。” 而幾乎所有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均用粗黑字體對產品的這一特性進行了著重說明,有些銀行要求客戶在購買前做一份風險調查問卷,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該行的相關理財產品。 銀行的風險提示語越變越明顯 通過對本報2006年以來刊登過的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廣告的監測,可以發現:兩年多時間里,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語發生了不少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字體放大了,位置突出了,要表達的內容也是越來越清晰。而這與國內資本市場的走勢,也有著某種微妙的關聯。 如某銀行于2006年2月份發售的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發布的廣告上沒有任何風險提示,最顯著的位置顯示的是其收益率。當時國內A股市場初現抬頭,投資機構對市場走勢普遍比較樂觀; 2006年8月中旬,該行發布了同系列理財產品三期的廣告,在正下方出現了一句用六號字體標示的風險提示語,內容為“請根據個人風險偏好選擇理財產品”。當時滬指在1700點之上遇阻,出現小幅調整,市場判斷并不明朗; 到了2007年底,該行發布的另一款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語被提到了產品收益率下方,以四號加粗宋體顯示,內容則變成“本理財計劃為非保本 型,存在投資風險,詳請咨詢銀行”。相對應的是,去年10月份滬指創出6124點高點后,結束了一波單邊大牛市,出現深幅震蕩。 投資者對風險提示的關注還不夠 盡管風險提示的內容詳細了,宣傳的力度也增加了,但是普通投資者對市場風險的關注度卻還遠遠不夠。 我們對清泰街各大銀行進行調查的同時,還隨機采訪了32位前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只有4位投資者表示:當自己要購買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時,會仔細閱讀風險提示,并向銷售人員咨詢相關細節。多數投資者表示,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及相關費率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另有25位受訪者提出,相對專業的風險提示“看不懂”,可供參考的意義不大。 民生銀行理財中心經理陸天辭說,他們的任一款理財產品,除了產品說明、銷售合同外,都附有一份風險提示書,“內容包含了所有可能出現的投資風險,但是很多客戶都說看不懂,有的甚至不看。” 浙江財經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宋和慶說,銀行理財產品對風險提示的重視,是一種進步。但無論銀行的風險提示語如何變化,投資者對理財市場的理性認識不可松懈。當資本市場向上時忽視風險,出現波動時又夸大風險,這都不是一種成熟的投資心態。“把錢交給理財機構,然后在家里等著數鈔票的念頭是錯誤的,我們更應該在投資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資本市場的各種知識,充分了解銀行提供的各類風險提示,而不是賺錢時夸理財機構能耐,虧了錢就罵理財機構沒本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