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將至 理財產品浮夸宣傳何時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02:33 華龍網-重慶晚報
(記者 錢波) 攝編者按 投資也是一種消費。只是,它與吃飯穿衣等的不同之處在于,“消費”的是金融理財產品。 每年“3·15”是廣大消費者的節日,但對于廣大投資和理財者來說,他們恰恰缺少一個這方面的“3·15”。 在又一個消費者權益日即將來臨之際,本報特別推出“3·15”系列報道,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百姓投資,把援助的力量投向理財——關注投資者的關注,援助理財者的無助。 今日起,投資者無論是買基金、買國債、買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是買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分紅保險,只要在理財過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甚至受到委屈,都可撥打重晚財經“3·15熱線”:63820315給我們反映,本報將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 “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可達22%”、“定期小投入也可做百萬富翁”……理財產品花樣百出的時候,一些銀行正想方設法在宣傳上“做”文章吸引投資者。本月7日至9日,記者對市內9家銀行暗訪發現,一些銀行在宣傳理財產品時很假很浮夸,投資者一不留神就可能被誤導。 承諾收益率暗藏玄機 某國有商業銀行南坪騎龍山莊附近一網點,工作人員向投資者介紹說,該行正在銷售的增強型信托融資理財產品,按投資期限分為三個檔次,最低年收益率可達4%,最高年收益率可達15%,而且本金沒有風險。 該行進門處的廣告牌上,對三款理財產品收益白紙黑字寫著“收益率”,不像其他理財產品寫的是“預期年收益率”。三款理財產品中,六個月期限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收益計算方法為:理財產品到期收益=投資本金×預期年收益率/2。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就“收益率及計算方法”向工作人員詳細了解,對方道出了個中玄機——宣傳材料上的收益率只是預測,投資者到底能拿到多少收益是未知數。由于實際收益與到期收益率有關,所以計算收益時可能不會用宣傳材料中的公式。 盡管工作人員口頭宣稱“本金沒得風險”,但該產品說明書中卻寫道:客戶面臨信托融資項目借款人違約,并且擔保人也沒有履行連帶擔保責任的風險,若出現上述情況,投資本息可能遭受損失。換句話說,如果項目借款人出現違約情況,投資者的本金就無法保證。 只談產品優勢避談風險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重慶分行營業部,工作人員得知記者欲購買中長期型理財產品,極力介紹各銀行爭先恐后銷售的基金定投。稱“如果你堅持每月存1000元,三十年后便有270多萬元! 據稱,基金定投的好處在于:價格低時買入份額較多,價格高時買入份額較少;分期投資可有效降低風險;積少成多,讓小錢變成大錢;有儲蓄和投資雙重功能,充分享受中國經濟成長的成果。該工作人員高談闊論基金定投優勢,卻對其可能面臨的風險,比如利率變動風險、人民幣幣值風險、通貨膨脹風險等只字不提。 記者隨后向其他銀行咨詢基金定投產品,四家銀行只有一家有此提醒:買基金定投也要注意風險,比如不能選擇聲譽不好、管理能力不強的基金公司;不能在凈值比較高時進行基金定投等。 此外,銀行在新股申購理財產品、代賣保險理財產品等方面,宣傳也基本是如出一轍:大談產品優勢,避談產品風險。某銀行渝中區較場口支行工作人員給投資者介紹一款“財富精選計劃”的保險理財產品,按理說她應知道該理財產品有一個賬戶用于投資資本市場,卻只給投資者介紹獲得的收益有多少,絲毫不提示投資者本金可能面臨損失。 預期收益率越“喊”越高 理財產品的宣傳普遍存在浮夸。記者所調查的9家銀行,宣傳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一個比一個“喊”得高——某銀行打廣告稱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5%左右,某國有商業銀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則稱預期年收益率12%左右,個別銀行甚至把普通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喊”到15%左右。 還有,打新股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也是“蒸蒸日上”。某國有商業銀行宣稱“打新股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5%至15%”,另一國有商業銀行稱“我行打新股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7%至20%”,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則稱“預期年化收益率22%左右”。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究竟怎樣呢?以某股份制商業銀行重慶分行營業部為例,進門處放著的廣告牌上寫著,一年期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4.85%。事實上,該行此前發行的好幾款理財產品,投資者實際年收益率僅1%左右,還有幾款理財產品因收益率太低運作中途被迫中止。 另有部分銀行,此前曾發行了幾款理財產品,當時宣傳的預期年收益率多在5%以上,投資者實際獲得的收益率為零。 記者 張彬 網絡編輯:王敏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