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渣打銀行金豬寶貝境外理財產品一年損失5%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07:53 解放日報
近日,報章披露渣打銀行的“金豬寶貝”境外理財產品,一年損失5%,讓投資者苦不堪言。而東亞銀行境外代客理財產品利財通1期更為慘烈,推出不到半年,浮虧達63.18%。也就是說,投資者在去年9月投入100美元的本金,到今年2月中旬只剩36.82美元。投資者要么接受損失,套現了結;要么等產品到期后再拿回本金。筆者不禁感嘆,理財理到這份田地,理財師儼然是理發師,把財富越理越少,凈值越減越低。理財產品不再是財富增值器,簡直就是財富絞肉機。 利財通1期只是極端的個案,卻折射出國內理財市場的尷尬:理財產品的數量在短期內爆發性增長,理財水平卻不敢恭維。據統計,國內市場上,中外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已達4000種,國內基金公司的產品也有300多種。但仔細分析業績,跌破凈值者不是一兩個,“零收益”者為數不少。 在機構口中,虧損無一例外地歸結為市場因素,甚至毫無愧色地抱怨“運氣不好”。的確,去年以來,美國的次貸危機讓全球股市強烈震蕩。但換個角度說,這正是凸顯理財師專業技巧、凸顯專業機構投資研究實力、讓投資人的資金在動蕩的市場規避風險,從而實現保本、保值、增值的好機會。不論當局還是媒體,都一再倡導把財富交給專業機構打理,其意義就在于此。但實際上,不少理財產品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在某市場平均虧損30%的情況下,一家專業機構居然出現了63.18%的浮虧。不知是產品設計有缺陷,還是風險控制出了問題,抑或兩者兼有。如果是這樣,投資者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支付了管理費,還得為虧損買單,還不如自己親自上陣。 理財師技不如人,說到底還是隊伍不過關,人才嚴重短缺。一方面,從業者不夠成熟,業內不少人只有三四年的從業經驗,沒怎么經歷過熊市,就成為了基金經理,開始管理巨額資金。另一方面,理財師跳槽頻繁,最短紀錄是任職3個月就離開。這也是人手不夠的一個反映。有人統計,去年發生了353起基金經理變動,171只基金刊登了基金經理離職公告,約占基金總數的一半。如此頻繁更替,短期行為如何避免、投資思路如何延續、投資業績又如何保障? 業界有一句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會發現誰沒穿褲子。在牛市的光環下,買什么都漲,理財市場的諸多問題被掩蓋了。但在股市動蕩時,一些積累已久的問題就集中爆發。在資本市場震蕩幅度加大、頻次增多的時候,希望機構眼睛向內,先看看自己手中的金剛鉆,到底能攬多少瓷器活,千萬不要讓理財師砸了自己的飯碗,更不要搶了理發師的風頭。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