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銀行理財產品陷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13:42 解放網
前兩年由于股市瘋漲,帶動了各類金融理財產品的不斷推出,一些沒有精力或沒有時間投資股市的市民便把眼光投向了銀行理財產品,一方面是沒有時間精力,更多的是出于對國內銀行業的信任。一年過去之后,不少當初購買了銀行產品的投資人收到了業績單,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股市連續兩年大牛市的背景下,他們所購買的銀行產品收益幾乎為零、甚至還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虧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 某讀者一年前花6萬元購買了某銀行“非凡理財——人民幣第十二期”理財產品。一年后銀行打電話稱,該理財產品到現在為止基本沒收益,并稱估計到今年年底到期時也不會有收益,建議客戶考慮贖回。提前贖回,需支付3%的手續費,也就是說他這6萬元放在該行一年還虧了近2000元。 另一家銀行去年初所發行的“聚財寶飛躍計劃2007年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理財產品”。當初該產品宣傳語稱,本期發行的2007年1號理財產品與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3只優質銀行H股表現的一致性掛鉤,投資者有機會獲得高達1年15%的超高回報!今年2月2日發布的產品到期公告也顯示,該產品到期收益率為零。 某行“匯理財F2”理財產品同樣也是掛鉤建行、中國人壽、中銀香港、招商銀行4只股票,一年下來,除了中銀香港有小幅下跌外,其他3只股票均有30%-100%不等的漲幅,而該產品到期的零收益讓投資者無法理解。 有統計顯示,去年春節后,滬上共有中外資銀行推出44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收益率在6%以下的產品占比居然高達60%以上,其中零收益也占比很大。 我們再聽聽銀行的解釋。 聚財寶飛越計劃2007年1號理財產品相關銀行人士表示,該款產品最大的特點是保本,出現零收益實非銀行所愿。更有甚者的答復是,零收益完全是運氣不好。如果當時香港市場不發生大幅調整,有可能在第二個月就提前實現投資收益目標。投資者必須自己看好相關理財方向,自己沒信心或者不看好最好別理財。 這樣的回答實在讓投資人寒心。而當初各家銀行在銷售時用過往走勢及業績來“煽情”的宣傳方式,容易使投資者被“溫水煮青蛙”。而投資理財忌諱的是以過往業績來預期未來收益。市場是變化的,牛市可能演變為熊市,投資理財豈能過于迷信過往業績,銀行更不該用過往業績來欺騙投資人。 銀行不能推掉進貨“把關人”的責任。即使是一家超市,它也得為商品的質量負責,貨架上不能放低質高價甚至假冒偽劣的商品。 眼下各商業銀行在2007年發行了大量的理財產品。其中很大部分將于今年陸續到期,包括不保本的產品。如果銀行繼續以現有的態度和方式對待善良的投資人,繼續用過往業績迷惑市民,在股市調整的2008年中,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事件很可能進一步發酵,不僅投資人深受其害,商業銀行苦心經營數年的理財市場,也將遭受重創。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