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零收益揭開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一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教育遠不及證券投資。很多人往往誤把銀行理財產品看作“另類儲蓄”,沒有認真對待其中的風險

  ■記者視角■張煒

  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遭客戶不滿和聲討的新聞接連出現,暴露出國內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火爆背后的“隱患”。

  這個問題存在的背景是,2006年以來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大量銷售。2007年一季度,上海商業銀行共發售非保本理財產品64.05億元,接近上年全年67.17億元的水平,占一季度實際發售理財產品總額的26.94%。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最高預期收益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甚至上不封頂。其中最常見的是兩類產品,一是結構性產品;二是投資股市的FOF產品。股市調整,FOF產品遇到較大投資虧損,投資者大多能夠理解。相比之下,容易引起不滿的是結構性產品出現最糟糕的收益情況,浦發銀行的“零收益事件”就是典型一例。

  浦發銀行的“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屬于結構性產品,掛鉤標的為4只港股,到期收益率為0,只是由于利息稅調整因素,收益率最終為稅后0.0396%。客戶提出質疑的一個原因是,該產品掛鉤的建設銀行、中國人壽、招商銀行、中銀香港,期間分別上漲了31.29%、47.41%、96.25%、-2.62%。導致零收益是由于產品設計,其收益最大值為“16%-(最好的股票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客戶收益最終“泡湯”了。

  通過上述產品的表現,投資者不難發現,結構性產品的收益高低與掛鉤標的的漲跌未必正相關,而是取決于產品條款設計,客戶與銀行間如同“對賭”。

  從投資價值上看,結構性產品并非毫無益處,尤其當市場遭遇較大調整風險時,直接投資難免受損,結構性產品卻可以鎖定風險,有可能保住本金不受損。例如,QDII近來普遍“慘不忍睹”,但交行卻有一款QDII產品派發高息。該款QDII就屬于結構性產品,根據其設計,運作的第一個半年,不論股票表現如何,一律派發澳元本金的8%固定收益。此后每6個月的估值日,觀察股票與期初的表現,并引入“鎖高機制”,使客戶到期后最少可獲澳元本金13%的總收益。

  據稱,一些基金公司和銀行都在反思QDII投資策略,有的準備放棄直接投資方式,轉而推出更加安全的結構化QDII產品。

  然而,結構性產品是“雙刃劍”,浦發銀行“零收益事件”就暴露出風險的一面。相對直接投資類產品,結構性產品往往復雜得多,觸發不同收益的前提條件有多種。這就容易導致產品購買時被誤導,即便銀行工作人員沒有刻意誤導,投資者也可能深陷“囹圄”。在浦發銀行的這款產品中,“16%-(最好的股票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的計算公式,意味著4只掛鉤港股的差價越小,客戶收益才可能越大。所謂的最高年收益率16%,只有當4只股票漲跌幅完全相等時才能實現,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問題就在于,銀行或許提醒了投資風險,但未必讓每個客戶充分了解該產品設計的苛刻性。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監管部門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應不斷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風險揭示。一方面按照“了解你的客戶”原則對客戶進行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方面的了解和評估,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廣泛開展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工作,逐步樹立“買者自負”理念。但從實際情況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教育遠不及證券投資。很多投資者往往誤把銀行理財產品看作“另類儲蓄”,沒有認真對待其中的風險。

  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吳曉靈2007年6月在滬提醒,“當前國內證券市場發展趨勢比較好的情況下,理財市場的許多矛盾被掩蓋。這些問題現在可能看不出來,可一旦證券市場出現波折,造成理財產品嚴重虧損,這些隱患就可能暴露。”可見,浮動收益或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大量銷售,意味著伴隨而來大量風險。而類似“零收益事件”的發生,勢必導致銀行信用受損。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約有79%的受訪者認為,浦發銀行應該對零收益負有責任;約有84%受訪者稱將不會購買浦發銀行的理財產品。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