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收益成最大尷尬 理財產品風險暴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7:59 每日經濟新聞
BY 卜春艷 每日經濟新聞 近期,市場不斷出現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盡人意的抱怨。市場人士稱,次貸危機帶來全球金融市場震蕩,一旦市場繼續(xù)惡化,理財產品的風險可能進一步暴露。 客戶收益可能最終“泡湯” 近期,在網上出現不少投資者對理財產品不滿意的抱怨。其中,被媒體報道最多的是浦發(fā)銀行一款到期“匯理財”產品幾乎為零收益。該款 “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掛鉤于4只港股,到期收益率為0,只是由于利息稅調整因素,收益率最終為稅后0.0396%。有客戶對該產品的設計提出質疑,因為其掛鉤的建設銀行、中國人壽、招商銀行、中銀香港期間分別上漲了31.29%、47.41%、96.25%、-2.62%,但由于其結構性產品設計的特殊性,收益最大值為“16%-(最好的股票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客戶收益最終基本“泡湯”。 “匯理財”的風波未平,近日又有投資者在網上稱,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可能遭遇零收益。該款去年10月發(fā)行的 “漲跌雙贏”理財產品,掛鉤指標為香港的盈富基金。根據設計,可能出現三種情形,如果掛鉤標的的表現曾經大于上限水平,那么無論是否曾跌破下限水平,都支付到期收益率4.6%;如果掛鉤標的的表現從未大于上限水平,也從未小于下限水平,則到期收益率為期末觀察日掛鉤標的表現的絕對值;如果上述情形均未發(fā)生,則到期收益率為0。據悉,上限水平和下限水平為25%及-15%。 在次貸風波沖擊下的港股大跌中,盈富基金于1月22日一度最低跌至21.85港元。該產品期初觀察日時,盈富基金為29.9港元。有投資者指出,盈富基金已經向下跌破“漲跌雙贏”產品設定的下限,除非其能夠大漲并且突破37.37港元的上限,才能獲得4.6%的理財收益,否則收益將為零。23日收盤,盈富基金反彈至23.95港元,要想在10月15日前突破考察標的的上限,顯然難度非常大。 打新股出現凈值“倒退” 打新股雖被稱為最安全的理財方式,但同樣惹出風波。某股份制銀行的2款產品在去年11月出現凈值 “倒退”,分別比上月減少了0.0018元和0.0003元,也就意味著當月出現虧損。投資者當然難以接受,質疑“銀行拿了大家的錢去干什么了呢?”在大家看來,“新股不敗”的記錄在去年11月并沒有被打破。 銀行方面解釋,打新股去年11月出現單月負收益,主要受產品流動性的影響,導致收益縮水。由于11月國內證券市場波動巨大,創(chuàng)13年來A股歷史最大月跌幅,產品單位凈值中包含所持部分已上市新股的市值,這部分新股收益受到二級市場波動影響,11月出現下跌,導致收益率相對于10月底有所下降。 不能過于迷信過往業(yè)績 究竟是銀行不負責任?還是客戶太苛求?表面看,是客戶對銀行理財寄予過高奢望,實際問題可能更加復雜。銀行方面或許不會認為其誤導了客戶,但在產品銷售時,可能有的客戶被間接誤導了。以“漲跌雙贏”理財產品為例,這個過于商業(yè)化宣傳的名稱,容易使投資者喪失風險意思。一眼看上去,漲與跌都贏,還有什么可怕?假如該產品最終為零收益,豈不是輸就輸在掛鉤指標的“跌”上。 記者查閱了該產品銷售時的相關宣傳資料。該行金融市場部公開見報的投資價值分析稱,“自2004年4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的歷史回溯分析顯示,該產品收益結構比較合理。共計631個測試對象,歷史年平均收益率為10.99%,最高年收益率24.37%,其中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概率占53.88%。” 這種用過往走勢及業(yè)績來“煽情”的宣傳方式,顯然容易使投資者被“溫水煮青蛙”。而投資理財忌諱的是以過往業(yè)績來預期未來收益。市場是變化的,牛市可能演變?yōu)樾苁校顿Y理財豈能過于迷信過往業(yè)績。令人遺憾的是,在1/3版的投資價值分析中,有太多對產品價值的宣傳,恰恰缺少足夠的風險提示,只是輕描淡寫地提示“投資本產品的主要風險為,如果在產品存續(xù)期間,掛鉤標的曾經跌破下限且又不曾升破上限,則投資者到期將只能收回本金”。 投資者不禁要問:銀行的公開資料宣傳既然如此,業(yè)務人員在產品銷售時會突出與強調風險提示嗎? 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吳曉靈去年6月曾指出,“當前國內證券市場發(fā)展趨勢比較好的情況下,理財市場的許多矛盾被掩蓋。這些問題現在可能看不出來,可一旦證券市場出現波折,造成理財產品嚴重虧損,這些隱患就可能暴露。”回過頭看,零收益或負收益的理財產品,其風險正是在銷售時被較好的市場掩蓋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