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銀行對理財不力應賠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07:07 江南時報
本報記者 王琦 1月18日本報以《東亞理財收益率壓根沒譜》為題,做了東亞銀行兩款理財產品收益率不佳,給客戶造成損失的報道。該報道,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大家就購買東亞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0.5%和0,東亞銀行究竟有沒有責任的話題進行了熱論討論,超過8成的被調查者認為,對于理財產品零收益,東亞銀行難辭其咎,東亞銀行應該給予受損客戶經濟賠償。 東亞銀行理財能力明顯偏弱? 對于東亞銀行把收益率不佳歸罪于市場行情不佳的說法,廣大市民并不認同。因為大家面對的是同樣的市場,為什么就你做得不好?根據新浪網的新聞調查題目——購買東亞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0.5%和0,你認為東亞銀行是否有責任?84.71%的網民認為東亞銀行有責任,僅有 11.53%的網民認為銀行方面沒有責任。在另一個調查題目——你是否還會購買東亞銀行的理財產品?表示不會再買東亞銀行理財產品的網民達到88%,還會再買的網民只占3.76%。 而種種數據表明,東亞銀行的理財能力的確較差。一項調查顯示,去年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實現最高收益。數據顯示,2007年11月份有57款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到期,其中47款為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10款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其中有24款產品剛好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4款產品實際收益率高于預期最高收益。 不僅如此,不少銀行的海外理財產品都取得不俗業績,例如華夏銀行去年推出了“慧盈1號”港股掛鉤型理財產品,這款產品在10月5日首個觀察日就達到觸發價格、鎖定最高收益。 這些成功的理財案例不僅拷問著東亞銀行的理財能力,也增強了客戶向東亞銀行尋求經濟賠償的正當性。“東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低,再有千萬條理由,東亞銀行都難逃干系,必須要給相關客戶一個滿意的說法!” 而到目前為止,東亞對這兩大理財敗筆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投資者。 東亞銀行不得使用“預期收益率”! 有投資者提出,類似東亞銀行這種頻頻出現低收益的銀行,監管部門就應禁止該銀行在推出其它理財產品時,使用 “預期收益率”的說法,以免誤導了投資者。 南京大學金融系楊波老師表示,廣大消費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相關合同條款,特別是風險收益部分,如果銀行工作人員通過隨意夸大預期收益率來銷售理財產品,這就很不對,出現的收益不兌現的問題,銀行必須要負責任。 記者昨日獲悉,針對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夸大宣傳滿天飛等種種問題,多名理財專家、法律專家和普通投資人,就加強銀行理財產品監督管理致中國銀監會和各銀行發出公開信。公開信稱,就銀行理財產品供需雙方存在的問題,對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各家銀行提出六點建議,其中就包括銀行須在理財合同中細化風險揭示;細化利潤分配及計算方法等。 另外,對頻頻出現與“預期收益率”相差甚遠的銀行,如何處理,也是他們此次建言內容之一。至于是否如投資者所要求的那樣,取消類似東亞銀行這種低收益率的銀行不得使用“預期收益率”的字眼,專家表示一時還不好說。 銀行憑什么做包賺不賠的莊家!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何是促銷人員的“口頭禪”,這其中除了有營銷目的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一位業內人士揭秘,銀行理財產品并不是銀行一家來操作,它的背后是一些投資信托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等理財團隊。通過銀行的平臺,這些資本方獲得了巨額資金進行資本運作,根據雙方的約定,銀行只要完成了理財產品銷售就可得到不菲的管理費。 而根據客戶和銀行的協議,如果最終收益在基準收益內,銀行僅收取固定管理費;如果收益率超過基準,銀行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動管理費。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銀行提成比例高達40%。 例如不少“打新股”理財產品,都增加了報酬提取條款,當投資收益率超過一定水平后,銀行將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作為報酬。如某銀行理財產品規定,年化收益率高于5%(扣除相關費用后),投資管理團隊對高于5%、低于15%(含15%)的收益部分按15%的比例收取業績報酬;對高于15%的收益部分按25%的比例收取業績報酬。 即使理財失敗,根據銀行精明的“免責條款”,客戶只能自認倒霉,銀行也能安然脫身。“銀行就是這場游戲的莊家,只要拉到了客戶它就已經賺了,而且是包賺不賠。”這位人士感嘆道。由此可見,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布滿種種陷阱,消費者被各種理財收益的繁瑣公式搞混了頭,而銀行卻可以編制美麗“謊言”達到利潤最大化。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