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偉平
時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剩余財富的日漸豐厚、城鎮居民個人錢包的鼓脹,人們投資理財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但有關經濟學家認為,人的很多投資行為都會受到個人偏好、從眾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所以,人們在投資的時候,如果不慎察,這種非理性因素會使即便是理財能力高超的人也會犯下代價不小的錯誤。通過對那些影響人們投資行為心理誤區的剖析,就可以減少或避免這些錯誤。
誤區一:過分擔心損失。如果有人給你一張免費的足球票,而那天晚上一場暴風雪使駕車前去體育館很危險,這時你去還是不去?假如換一種情形:同樣的足球賽,同樣的暴風雪,但票是自己花100元買的,這時你去還是不去?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的研究,如果票為自己所買,那么人們很可能愿意冒著風險去看比賽。他特別指出,人們在考慮看比賽收益和為之所冒的風險時,花去的100元并不重要。
在這里有兩種心理定勢在起作用:一是成本陷入傾向——認為既然為之花了錢,那么最好不要浪費,而不管結果是什么;二是損失厭惡傾向,人們通常把損失看得比收益重要2倍。
理財建議:評估投資只能依據將來的損失或收益的多少。所以問題不在于你過去花了1000元買股票是否遺憾,而是你現在愿意不愿意持有只值500元的股票。
誤區二:不考慮通貨膨脹。王平、李林、趙華分別花了40萬元各買了一套房子,一年后又先后賣掉了。在王平賣房子時,當時有25%的貶值率——商品和服務平均降低25%,所以王平賣得30.8萬元,比買價低23%。李林賣房子時,物價上漲了25%,結果房子賣了49.2萬元,比買價高23%。趙華賣房子時,物價沒有變,他賣了32萬元,比買價低20%。那么三人誰做得最好呢?
調查表明,幾乎60%的人都認為李林做得最好,而王平做得最差。但事實上,王平是唯一賺錢的一個。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他所賣得錢的購買力增加20%,他是唯一再買這樣的房子而不需要貼錢的人。
理財建議:為避免通貨膨脹,要盡可能減少貨幣性資產,增加持有實物性資產。實物性資產包括不動產、動產、商品、貴金屬、企業產權、股票基金等。特別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輕易把大量的資金存進銀行,就當前的存款利率和稅率,考慮到通脹,存款實際在以每年5%的速度損失。其次,沒必要儲備糧油肉蛋,也不可能儲備足夠應付整個通脹時期的糧食。
誤區三:貨幣幻覺。這是人們最常犯的錯誤之一。人們把貨幣名義上的變化(錢數的多少)和真實的變化(貨幣購買力的多少)混淆了。真實變化是要把通貨膨脹(或貶值)考慮進來。
理財建議:要牢記你的購買力。大眾家庭投資常見的誤區是家庭資產呆滯,多數家庭出于安全考慮,會將大部分積蓄進行儲蓄,殊不知儲蓄投資安全有余、增值不足,在利息敵不過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時,家庭資產的價值無形之中被通貨膨脹蠶食掉,名義上我們得到正的數字變化,實際上,我們經過漫長的等待,得到的卻是實際的虧損。
誤區四:隨波逐流。小呂和愛人買了一輛新車,可不久又想賣掉它,來打聽價的人很多,但其報價卻越來越低,雖然車子沒有任何變化,但小呂夫婦卻開始考慮以半價賣出這輛車了。他們應該不應該這樣做呢?
別以為這是玩笑,在你看來,誰會將新車以如此低的價格出售呢?但假若把車換成100份股票,就會有很多人說“賣”——越快越好。這種現象叫隨眾現象。在炒股的人群中,有很多人是因為隨波逐流而喪失良機。
理財建議:要堅持自己的投資理財原則。投資隨大流、盲目跟風是理財的大忌。因此,要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理財的目標,時刻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
誤區五:過分自信。過分自信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尤其是當人們有過某些經驗或者知道一些具體信息時,無論所知是多少,都傾向于自作主張。這就是一些小的投資商根據有限的信息或者某人透露出的一點情況就搶購股票,結果卻一敗涂地的原因。同樣,這些信息也不足以讓你成為股票分析家。
理財建議:要把握住你大筆投資和財務的底線——包括你買或不賣的決策。有位財務專家曾說過:如果你記住了自己可能成功的底線,你就會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誤區六:只聽進想聽的話。假設有兩家飯店,甲飯店的晚餐是在一個點著蠟燭、裝有大理石的壁爐的餐廳里,服務也很周到,上的菜非常可口;而乙飯店則是在雅致的餐廳,有細致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你會在哪兒就餐?分不出來吧?的確如此,這些描述是差不多的。但心理學的研究卻表明:如果人們比較上述描述中的形容詞“點著蠟燭”與“雅致”,“周到”與“細致”等,那么有84%的人選擇了他們在比較第一組形容詞時就喜歡的那家飯店。心理學上稱此為優先性偏見,當人們在形成一個偏好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歪曲另外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的偏好。這就是許多對成本敏感的投資者被共同的基金高于平均收益的回報所吸引之后,往往忽略它高出一般支出費用的原因。
理財建議:在做出任何重要投資決策之前,一定要和持異議的朋友或專家討論一下,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自己在哪些方面受了蒙蔽。
誤區七:認為某些錢比另外的錢值錢。假設有兩種情況:給你30元,然后給你一個機會擲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你就贏9元,否則你就輸9元,你擲不擲?其二,你或者只得到30元,或者還用擲硬幣來決定:正面朝上你可得39元,反面朝上你可得21元,你擲不擲?
事實上兩種情況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或者不擲,拿到30元;或者是賭運氣,獲得39元與獲得21元,它們各有50%的機會。美國經濟學家泰勒和營銷學教授厄里克·約翰遜的研究發現:在第一種情況下,有70%的人愿意賭一賭;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則只有43%的人愿意。簡而言之,當人們認為他是在用飛來之財——獎金或補助之類賭博時,他們更愿意冒風險,但他們忘記了,哪來的一塊錢都是一塊錢。
因此,對錢的來源不同而認為他們具有不同的價值,會帶來不幸的結果。人們可以把一大筆津貼花在十分奢侈的地方,卻不愿意從自己積蓄中拿出這么一筆錢來。
理財建議:對于捐贈財產等一定要三思而后花之。當錢在你手中停留的時間越長,你就越可能認為它歸你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