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投資經理頻換背后隱憂 券商集合理財謀求新突破

  ⊙本報記者 楊晶

  發行提速、銷售回暖,券商集合理財正經歷快速發展的好時光。但同時,投資經理頻頻更換、大面積贖回又抑制券商資產管理總規模地增長。券商集合理財何以陷入如此喜憂參半的發展困局?

  新發產品“沖抵”贖回潮

  自去年底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的發展才正式駛入快車道。據財匯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新發行集合理財多達34只,遠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其中19只產品為主要投資權益類資產的非限定性產品類型。參與集合理財資產管理業務的券商也從去年底的19家增至目前的28家。

  伴隨A股指數的一路高歌猛進,新發集合理財頻頻刷新首發募資記錄,一個月前剛成立的一只FOF型產品首發募資67.6億元。今年以來非限定性產品平均募資15億元,較去年平均水平提升了57%。

  新產品受市場如此追捧,卻并未讓券商高枕無憂,大面積的贖回潮正暗流涌動。截至目前,就最新公開的可比信息進行統計,目前現存的68只新老集合理財目前份額合計約887億份,今年以來整體減少94億份,降幅約一成。其中以債券型產品為主的約三成集合理財今年贖回比例超過20%,構成巨額贖回,僅四成產品的份額有所增長或保持不變。

  出入資金兩相抵消,券商管理的集合理財資產因此并未跟隨市場的回暖而有所增長。按凈值與最新份額的口徑計,這些產品目前的資產凈值約為907億元,今年以來還微縮0.4%。

  短期收益率不及大盤

  就連一位在上海的資產管理業務資深人士也對老產品的“失寵”百思不得其解,不僅券商集合理財,包括基金產品在內的理財產品也都普遍遭遇了資金的撤出。

  流動性充裕主導的這波股市行情,讓在去年深跌中被套者們得以解套出逃,而新入市投資者又因賺錢效應蜂擁入市,更多投資者減持債券型產品而轉投股票型、混合型、FOF型產品,幾路資金的流向涇渭分明。

  但同時,熊市整體抗跌的集合理財在反彈中收益率不及大盤,也直接影響了不少投資者的選擇。據朝陽永續統計,截至7月末,在今年以前成立的28只非限定性集合理財平均上漲46.1%,遠不及同期上證綜指同期漲幅87.4%,而今年新成立的12只產品平均累計收益率也僅4.25%。

  上述券商資管人士認為,“券商作為投資者,整體的投資風格一直是偏保守的,從去年的抗跌到今年的跑輸大盤,主要是市場發生變化。”數據也顯示,在今年8月以來的下跌中,成立滿一年的集合理財整體跌幅僅9.7%,而同期滬指下跌13.2%。

  投資經理頻換背后的隱憂

  在行情波動之間,集合理財投資經理似乎也同比變得頻繁。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20只集合理財產品更換了投資經理,其中有一只產品在2個月內更換了兩次投資經理。

  浙江一位資產管理人士告訴記者,考慮到現在大多數投資者都只看中短期產品的表現,不少券商管理者因為集合理財產品近期收益表現不佳,而對投資經理進行調整。另外也存在部分正常調整,比如,有的集合理財產品經理調任定向理財經理。上海一位資產管理人士告訴記者,券商集合理財的投資經理的更換遠不及基金公司頻繁,大多被調離的前任投資經理仍留在資產管理部門。

  “這對產品的投資,不能完全說沒有影響。”其中一位資管人士認為,同一個理財產品的投資風格應保持一定的“慣性”,而不應頻繁更換。更換投資經理,對于投資經理單獨進行經營決策的產品影響較大,對于投資決策委員會決策的產品相對影響較小。

  他認為,只有保持投資“慣性”的產品,才有可能在長跑中有較好的表現。據朝陽永續的統計,截至8月31日,在3年前成立的一只股票型集合理財,自成立以來已達到累計265%的收益率,遠超同期上證綜指漲幅。在2005年、2006年間成立的產品中,也有多只的累計漲幅都超過了200%,收益率相當可觀。

  券商謀求差異化發展

  雖然仍陷入喜憂參半的困局,但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資產管理人士都看好券商資產管理未來廣大的發展空間。上述一位資產管理部負責人說,“看現在的存款規模,那都是資產管理業務可發展的潛在空間。”

  他認為,正因為這片市場的巨大,基金產品的多樣及一對多的開閘,實際并不會對券商帶來多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來自自身投資能力的不斷突破。而當下不少投資者在短期內盲目要求過高的收益率,這對于國內券商、甚至是海外成熟的資產管理機構,也是難以達到的。投資者的一些不理性情緒,也給券商資產管理帶來了壓力。

  對產品、定位等差異化競爭策略也逐漸浮現。方正證券、浙商證券、中銀國際證券等多家券商正籌備設立FOF型集合理財,據其中人士透露,發展FOF式產品也是考慮到投資方式有別于基金。一些剛恢復資產管理業務的券商,還基于自己所在的區域優勢,精耕區域業務形成客戶群的定位差異。

  近幾年剛開始資產管理業務的券商資管人士還告訴記者,“雖然資產管理發展空間很大,但具體還是比較艱難的。”他認為,在券商完成全面綜合治理之后,資產管理業務才重新開始恢復。在此期間,基金等其他理財機構已經歷了幾何倍數式的快步發展,目前券商所管理的資產規模也遠不及基金。在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資產管理業務上,券商的資產管理能力也仍舊不占優勢。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