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指出,券商理財應在提高收益上多做功課
證券時報記者 吳清樺
券商日前發布的集合理財產品二季度資產管理報告,所透露的券商管理人報酬情況讓人大跌眼鏡———部分券商二季度獲得的報酬僅有幾十萬元或幾萬元,甚至還有的券商交了“白卷”。其中原因,主要為產品“未實現收益而不提取管理費”的設計,或者是一味打銷售價格戰。
統計數據顯示,“國都1號”管理人報酬分別為63.38萬元,還有的理財產品管理人報酬僅有幾萬元。
但上述理財產品二季度管理人報酬并非是最少的———“國元黃山2號”以及今年4月份成立的“東方紅4號”管理人報酬均為零。“這意味著,這兩家券商從兩只產品中沒有獲得一分錢收入。”一家資產管理人士表示,“而這兩只產品給渠道的營銷費用、額外激勵、投資團隊薪酬支出、產品研究和技術投入都得由券商倒貼錢。”
據介紹,券商從集合理財產品中獲得的收入,在資產管理報告中主要體現在“管理人報酬收入”一欄。而“管理人報酬”又包含管理費及券商業績提成。
由于銷售價格戰的蔓延導致了券商管理費收入下滑。據了解,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認購費、托管費均需悉數交給銀行,而隨著基金、銀行和信托各類理財產品搶占營銷渠道的競爭加劇,不少券商還需支付額外獎勵給銀行,這部分費用占資金規模比例一般為0.3%。
目前,有的券商在管理費率收取上給予投資者一定的優惠,甚至有的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免收管理費。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成立的多只理財產品均收0.8%的管理費,還有部分產品只收取0.67%、0.7%的管理費率。
深圳一家券商資產管理部銷售人士透露,目前,隨著銀行理財、基金、券商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作為營銷渠道主力的銀行,對營銷費用要價也“獅子大開口”。“一邊是對客戶收取管理費認購費的壓縮,另一邊是營銷渠道費用的水漲船高,這讓不少集合理財產品經費捉襟見肘。”
“貼錢賺吆喝”的行為在券商集合理財業務中已經不屬于偶然。首支集合理財產品不求收益只求品牌,這在不少券商資產管理部門中已成為共識。
但是,券商集合理財這種“貼錢賺吆喝”的做法,長遠來看不利于券商集合理財的發展。收入的削減,勢必讓券商在集合理財產品研究和技術力量等方面的投入產生疑慮。
有專業人士指出,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不應以價格戰取勝,更應該在提高集合理財產品的收益方面多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