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外資銀行理財:洋為中用需謹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8日 16:08  卓越理財

  金融海嘯肆虐,全球經濟低迷,之前炙手可熱的外資行理財產品也光環漸失,高額虧損、風險判斷失誤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在投資者不得不感嘆“外來的和尚未必更會念經”的同時,對風險的認識也尤為重要。

  文/本刊記者 王維杰孫承天

  最近一段時間,外資銀行理財產品頻頻出現虧損,甚至有部分銀行爆出欺詐新聞。人們開始用“走下神壇”來形容外資銀行,許多投資者、經濟學家也嘗試揭開外資銀行的神秘面紗。“為什么人們曾經一度迷信外資銀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投資者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面對外資銀行理財應該怎么做?”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提出的質疑和反思。目前,包括投資失敗者在內的許多人把責任怪罪于外資銀行,甚至不惜用“欺詐”一詞來定義外資銀行的作為。在這里,我們可以借用一句俗話“一個巴掌拍不響”來概括。試想,若不是一些投資者的貪念以及無知在作祟,想必事情不會至此。當然,如果說把責任全部歸咎于投資者、客戶一方,那么銀行和政府無疑是在推卸責任,畢竟必須承認我們確有對外資銀行監管不力之處。所以,不妨冷靜下來,從各個方面思考所發生的事情。

  從主觀上來說,必須看到,內地投資者無論投資心態還是知識水平都顯示出不成熟。

  其實在外資銀行進入國內理財市場的早期,投資者和老百姓普遍相信這樣一個“事實”:外資銀行理財水平和能力強于中資銀行。而就在這樣一個缺乏堅實證據的判斷下,一大批高凈值客戶自然成為了外資銀行的理財客戶。無法否認的是,在購買理財產品虧損的客戶中,多數投資者都表現出了輕率。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都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上,不少人并沒有仔細閱讀說明書,或只是主觀上認為某產品保本。再加上現在內地投資品種比較少,很多人對于一些高風險產品缺乏了解,甚至只是抱著“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心態,就輕信了那些被夸大的宣傳。

  其中一個細節不得不指出,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合同,多數使用英文,投資者賴建平的原話是“全英文的,100多頁,那個憑良心說,看不懂真看不懂。”試問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就冒然出手,不是草率是什么?

  所以或許我們在“審判”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自身的風險意識。一方面,合同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在未弄清楚具體條款之前,投資需謹慎。另一方面,事實上很多理財產品在說明書和合同中都明確提示了風險,而投資者如果只聽信營銷人員的一面之辭,不進行多方調查研究,事后糾紛也就在所難免。而且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期限較長,并且投資方向多為境外市場,對于這些陌生而艱深的東西,多問幾個“為什么”是有益無害的。

  從客觀上來說,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結構復雜,風險高,也是導致眾多投資者失敗的主意原因。高風險或許能帶來高回報,反之亦然。僅以作為杠杠交易、保證金交易的KODA產品為例,其風險就在于投資人要在一年時間里每天按照8元的價格買一定數量的股票。即便是股票跌倒1元,你還是得按8元每天買入。這樣的產品,當我們真正弄明白之后不難發現它是收益有限而風險無限。事實證明,外資銀行理財產品與境內理財產品比較起來,結構相對復雜,風險相對高。高風險可能帶來高回報,但也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外資銀行理財產品處于監管的盲區,這就要求投資者在選擇和購買的時候要更加謹慎。一個切實的情況擺在眼前:一邊是投資者對外資銀行持有過高的期望值,躍躍欲試;另一邊是目前的監管制度框架還不足以保證客戶的權益,保護傘缺失。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監管機構對產品的監管較為滯后直接致使外資銀行鋌而走險,個別銀行產品運行中已經出現投資標的不明確、信息披露不及時以及銀行變相圈錢攬儲等行為,個別銀行已經出現道德風險。因此無論外資銀行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最好三思而后行。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呂隨啟也表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問題,與金融體系的分業監管有關,因此他建議金融監管委員會(即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合并)早日成立,系統地完成金融產品在各個運行時期的監督工作。

  一些外資銀行在進入理財市場的過程中急于跑馬圈地,導致部分理財產品設計和內部風險控制存在缺陷,也是導致外資理財糾紛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銀行理財作為一個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投資領域,必然會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這就需要一定的外部監管來保證銀行理財的透明性。但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銀行理財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無論市場還是監管都不成熟,這使得銀行理財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尤為突出,銀行理財過程不透明也會給投資者造成“欺詐”的印象。所以,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的時候,應該有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而一些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后急于占領市場份額,一些存在缺陷的理財產品也被推向市場。郭田勇表示,要解決目前外資銀行理財產品頻發的現象,外部監管和銀行自身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一場金融風暴的沖擊下,外資銀行顏面盡失。在內地和香港等新興市場上,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頻頻遭遇投資者的投訴,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中國的投資者參與國際的資本逐利游戲需要一個過程。這過程中,當然也要交不少的“學費”。相信以后中國投資者一定會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投資形成自己的風格,讓投資升級為一件理性的事情。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