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平原以為外資銀行比國有商業銀行更規矩,沒想到自己的“想當然”不僅令自己被騙得血本無歸,而且還倒欠了一大筆債務。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莫寒
有一個種相遇叫“邂逅”,還有一種邂逅叫“致命邂逅”。若不是那一年的致命邂逅,賴建平至今也不會相信,在短短幾月內就從富翁變成“負翁”。
最近,賴建平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反思他在荷蘭銀行的理財經歷。盡管他很想將荷蘭銀行告上法庭,但是他連從北京到香港的飛機票都買不起,更不用說高額訴訟費。這對于一個曾做了二十年的律師而言,尤顯殘酷。一個曾經風光的千萬富翁,為何變得如此落寞呢?
這要追溯到2007年的6月份,北京像往年一樣酷熱,律師賴建平攜夫人開著Q7奔往京城一家高級酒樓。進了包間,夫婦倆認識了一位身著職業裝的漂亮女子。她叫張寧,經賴建平的一位朋友介紹才有了此次見面的機會。酒席間,建平見張寧談吐不凡,便詢問其在香港的近況。張寧說自己曾在美國留學,時任荷蘭銀行私人銀行董事。
席間,張寧勸他去香港投資,還說自己所在的私人銀行就是專門為賴先生這樣的富人而設,不僅提供VIP服務,還有20%的年收益。飯后張寧從包里拿出一份一百多頁的全英文開戶文件。這位資深的公司法律師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對張寧及荷蘭銀行信譽的深信不疑,就在這份沒仔細看過的英文文件上簽了名。
賴建平一直以為只要不向帳戶打錢,就不會什么損失。轉眼到了7月,張寧又來拜訪他,說服他開始投資,他才向帳戶上打了420萬港幣準備去買“能打折的股票”。賴建平以為自己真的是在買“打折”的股票,并不知所謂能打折的股票,是一種叫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
幾次盈利后,賴建平更對張寧的異常信任。10月中旬,他以7.54元的價格夠買了每個交易日吸納3500股復興國際股票的KODA合約。然而從10月20日開始,由于市場因素,這只股票不斷下跌,荷蘭銀行也開始催他往帳戶里打保證金。對于這種反常的現象,賴建平并沒有放在心上。只是到后來,銀行就再沒斷過催交保證金的電話。經咨詢,他才知道如果不按照銀行的要求打保證金,不僅帳戶中的股票全部被賣掉,還要面臨違約賠償。
不知所措的賴建平好似待宰羔羊,只能往銀行里打錢,直到2008年的3月,他已經往帳戶里放了2100萬的資金。到了6月,舉債投資的賴建平早已不堪重負,他跟荷蘭銀行交涉希望停止合約。
而后賴建平再也沒收到過股票,他稍稍地松了口氣,以為問題解決了。可就在9月8日那天,他接到荷蘭銀行的電話,讓他把此前3個月的股票收回。而9月18號他收到的復興國際的股票已經由7.45港元的跌到2.36港元了。此時的賴建平苦不堪言,銀行晚交貨了3個月,令他憑空損失了幾百萬港幣。最終,他的2100萬保證金虧得無影無蹤不說,還倒欠銀行200多萬港幣。
這對他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當初只是簡單的投資卻沒想到變成現在的傾家蕩產,不是賭博卻跟賭博無異。他認為荷蘭銀行這種“先騙后搶”的行為實在是可惡又可恥,目前他正在呼吁希望得到法律的保護。
賴建平并非個案。今年5月25日在北京市二中院郝婷女士被香港星展銀行告上法庭,原因是其投資了該行的一項理財產品,沒料到的是她投資的8000萬血本無歸,還倒欠了銀行一個多億。可以說她跟賴建平有著相似的經歷。
那么,為何投資這種累計期權衍生產品的內地富翁經有著相似的虧損經歷,而又為何這種美國明文禁止銷售的對賭產品,卻能銷售給內地的富翁并讓他們大栽跟頭?究竟是誰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