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只要捐一點錢并不求回報,你我就會感到生命很有意義;而若要靠賺錢來積累快樂,則往往需要高額的收入,才能讓自己心滿意足。了解了其中道理,你我就能聰明地利用金錢,來創造生命中的心靈財富!
最近一位文學大師卷入了“捐款門”事件。在去年的“5·12”地震中,因在媒體上宣布捐款20萬元而獲得社會一致好評的他,被人爆料似乎捐款至今尚未到位,從而引發了社會上許多討論。
那天和朋友們聚餐,聊及此事,有位企業高管就說:“其實一個人有能力做慈善捐款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另一位友人則接著回答:“不過對有些人來說,讓別人知道他捐了錢,恐怕是件更開心的事。”
這個“捐款門”事件眾說紛紜,不清楚真相的我們還是別妄下結論。然而這番討論,卻也帶出來一個大哉問:到底怎么利用金錢,才能帶來最大的快樂感?
有許多人把金錢當成自己努力的動力,在學校天天向上努力學習,在股市中孜孜不倦鉆研投資,都是為了積累更多的財富,把金錢報酬變成行動獎賞,會讓許多人的內心興奮不已。
許多父母通曉其中道理,在家中早已運用這原理,呵呵!我的一個朋友從孩子上小學時,就開始實施金錢獎勵制,洗個碗給五元,整理自己的房間獎十元,考試前三名則可領到一百元。
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如果能夠捐錢幫助他人,則更讓人開心。我的一個企業家朋友說:“賺錢讓我有快感,捐錢讓我有成就感。”而很特別的是,他每次捐款一律匿名,從不在媒體曝光。
這些有關金錢的快樂理論,到底哪個比較正確?
嗯,讓我先跟你聊聊專家們曾做過的一些有趣研究。
美國的研究人員曾經請志愿者躺進一部改裝過的核磁共振機器里,要求受試者玩一個電腦游戲,在每一輪游戲開始之前,游戲銀幕上會出現三種可能的符號,分別代表著:行為成功會有金錢獎勵,失敗會罰錢,以及沒有金錢賞罰三種狀態。
這個結果發現,每一次出現有金錢賞罰的符號,也就是說有可能會贏錢或輸錢的時候,受試者腦中有個區域就會亮起來,這個區域叫做阿肯伯氏核,是我們的“快樂中樞”。而當出現沒有輸錢贏錢的狀況時,這個快樂中樞就會不受刺激而維持原樣。
另外一個類似的試驗則發現,當游戲的規則改為成功時不是為自己贏得獎金,而是把贏來的錢贈予慈善機構,這時快樂中樞則呈現完全禁止狀態,而我們大腦中靠后方的另一個區域“后顳上溝”,則會啟動,這也正是我們的“利他中樞”。這個部分與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很有關系,包括了我們怎么樣看待他人,與別人產生聯結。
專家們從研究中發現,我們大腦里其實有兩部引擎,但他們并不能同時啟動,我們只能從其中一個角度來做出反應。要啟動利他中樞不需太多刺激,你我只要感覺自己在幫助別人,在對社會創造正面價值,利他中樞就啟動啦。
而當這兩個中樞相互PK 的時候,快樂中樞總是會略勝一籌,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去幫助他人,心里會充滿溫暖并對自己產生正面肯定;然而若是從事這樣的助人行為,過程中同時也獲得其他的金錢報酬,以及媒體報道時,反而會破壞你我原有的助人動機,而讓腦中的利他中樞安靜下來,快樂中樞因而啟動,此時只有夠大的刺激(金錢),才能讓自己開心滿意。
聽來很有趣吧?要檢驗這個原理,可從你我每天生活中開始。例如一個朋友外出旅行,請你幫忙看家,即使心里覺得有些麻煩,你還是決定答應,這時你的感覺是:俺真是樂于助人的大好人!但若是朋友于心不忍,決定一天付你二十元表示他的感謝,這個時候你的感覺反而變糟:花這么多時間,就只賺二十元?!反而大嘆不值,這下就完全忘了“我愿意助人”這個單純動機了。
所以嘍,只要捐一點錢并不求回報,你我就會感到生命很有意義;而若要靠賺錢來積累快樂,則往往需要高額的收入,才能讓自己心滿意足。了解了其中道理,你我就能聰明地利用金錢,來創造生命中的心靈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