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行唯有靠超短期產品留住客戶
銀監會上月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報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讓近兩年來紅紅火火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瞬間跌至冰點。據Wind資訊不完全統計,6月1日至6月8日共有79只理財產品在售,且多為滾動發行的短期固定收益產品。
由于可供選擇的品種稀少且均為短期產品,即便是只有2%的年化收益也受到投資者的熱捧。
發行新令打擊銀行創新積極性
“近期發售的主要是短期貨幣債券類理財產品,暫時沒有新產品推出。”記者從幾家股份制銀行得到了幾乎一致的答案。“產品發行新規對理財產品的影響很大,總行發理財產品的態度更趨謹慎。”興業銀行一位產品經理對記者稱。
一個月前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報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銀行發售個人理財產品從過去規定的售后5天內報告改為提前10天上報監管機構。
“售后5天內報告和提前10天報告的差別巨大,一方面銀行推出產品的頻率將受到影響,同時由于銀監局有權提前叫停產品的發售,銀行出于保險起見,會暫停設計投向股票市場等的高風險創新產品。”中行營業部財富管理中心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由于僅有少數大銀行推出零星新產品,目前各銀行在售的多為常規的短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該類常規產品發行只須報備一次,因此發行頻率不受影響)。
超短期產品比例大增
理財產品絕對數量的減少加上主要集中在短期固定收益類上,使得投資者可選擇空間十分有限,只能是“矮個里挑高個”。
上文提及的中行人士說,銀行目前只能靠超短期產品來留住客戶。例如,中行剛推出的25天期活力寶預期年化收益2%,仍然被客戶在2小時內搶購一空。“2%的收益率已經很高。”該人士坦承,理財產品乏新可陳,大銀行只能通過超短期理財產品來留住客戶。南都
■投資提示
偏好結構類產品
可選外資行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銀行受銀監會新政的沖擊看上去并沒有中資銀行大,理財產品仍保持基本均衡的發行節奏。對于能承擔較高風險又不想購買收益僅有2%左右的短期產品的投資者,不妨可考慮一下外資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