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本周有22家銀行發行了86款理財產品。在中資銀行中,21家銀行發行了84款理理財產品,而外資銀行產品幾近暫停。同時,匯豐和花旗聯手下調了一年以上的存款利率。分析認為,外資銀行今年以來信貸出現下滑導致資金囤積,因此放慢了吸儲和發行理財產品的力度。
據普益財富統計,本周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則繼續擴大其市場占比,市場占比高達60.5%,而信貸與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發行數為26款,其中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發行23款。其中,北京銀行發行了1款美元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打破了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全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格局。在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方面,銀行仍然堅持在債券和貨幣市場類、信貸與票據資產類這兩大主要領域。這兩大領域整體風險較低,顯示出理財市場保持著穩健的投資風格,甚至略顯保守。
本周結構性產品以股票掛鉤為主,中國銀行發行了與能源關聯的理財產品,掛鉤于標普高盛能源超額回報指數,但最高收益率只有6.50%(人民幣)和4.70%(美),而恒生銀行發行了港股掛鉤型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掛鉤標的為中國石化、中國電信、華潤電力、大唐發電,但產品設計只保證90%的本金安全。
匯豐和花旗聯手下調一年以上存款利率之后,部分投資者開始擔心中資銀行是否將步其后塵,因此紛紛購入國債或定存。對此,專家建議慎重。理由在于,外資銀行主要通過同業拆借市場融資,對存款的依賴度相對較低,兩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本來占比就很少,而目前貨幣市場利率相對其吸收存款具有成本優勢,下浮定存利率對其流動性不會構成太大影響。一旦存款量遠為廣闊的中資銀行著手下調存款利率,則意味著我國將陷入嚴重的流動性陷阱——存款者將通過銀行來窖藏現金,卻收不到應得的利息,與租用銀行保險箱類似,銀行從資金的創造者轉為了吸收資金的“黑洞”。而一點出現此類局面,則意味著資產價格或將出現極不穩定的暴漲暴跌,其間機會風險要遠勝于微薄的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