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明(加拿大)
有多少錢才算富有,100萬?1000萬?一個億?針對這個問題,美國著名學者《隔壁的百萬富翁》一書作者威廉·丹庫博士對美國富裕人群做了一項調查。
丹庫給調查對象提出兩個問題。問題一,被調查人有多少錢。答案從1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不等。很明顯,他們都算有產者。問題二,再需要多少錢才覺得知足?受訪者無一例外地表示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更多的錢,沒有一個滿足現狀,表示不需要的。
上邊兩個問題表明,人們總希望自己的錢多多益善,只是滿足財富欲望時所需數量存在很大差異。富有程度越低的人對財富期望越高;而富有程度越高的人,財富欲望卻有限。遠不像魯迅小說里所描述的,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對不同財產狀況下,滿足富有所需財產數量,丹庫博士還畫出一條曲線,描述了三個人的看法。1。現在有50萬元的人感覺再有250萬就算富了,期望值是自身實際財產的5倍;2。現有250萬元的人認為有500萬就行了,是自身財產的2倍;3。身家為500萬元的表示有800萬便滿足了,財富欲望只是現有財產的1.6倍。
這份調查表明追求財富是人之常情,但對財富的期望存在差距。財產越少者期望值越高;財富越多者期望值越低。進而推斷,由于財富欲望趨勢,財產少、絕對風險承受能力差者,卻愿意在市場上冒更大風險;相反,財產多、風險承受能力強者,或許不愿意看到已有財產付諸東流,不想承擔更大風險。庫丹的調查結果不但符合窮則思變的觀點,多少還有些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感覺。
人所共知積累財富過程中,投資是必由之路。如何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既快又穩,是投資理論界探討的話題。各種方法、觀點、專著拿車載,用船裝,歸根結底沒有擺脫安全性、收益性、流通性幾條原則。但凡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成功的人,都能自覺、不自覺地根據這個原則,對自有財富做出合理安排。
投資過程中財富欲望過于強烈,往往注重收益,忽略安全。進而無視風險,引起投資行為偏差,最終導致失敗。回顧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一切都明白了。本次金融海嘯由財富欲望引起。那些沒有創造足夠財富的人,過度放大信用,勉為其難地住上大房子,開上好車子;為了賺取更多財富,金融機構從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設計出眾多虛擬產品,故意放大風險。虛擬本身就是狂躁,不但將使金融體系千瘡百孔,世界受到拖累,更慘的是卷入者財富化為烏有。
面對尚在演繹中的一幕,廣大投資者應該學到點東西。這便是投資過程中適當降低財富欲望。千萬不要把積累與暴富畫等號。前者是致富過程,來自日積月累;后者則是投機行為,寧愿刀口舔血。丹庫博士描述的那些財富欲望超過實際財產5倍的人,多因期望值太高,采取一些過激行為。說好聽點這種價值取向是承擔高額風險,說難聽點便是準備魚死網破。
在市場上承擔高額風險,好比把投資理財當成一場革命,往往需要赤膊上陣,疾風暴雨地干一場。確有個別成功者,但是絕大多數造反無理,被無情市場鎮壓。投資行為實則財富改良過程,必須溫良恭儉讓。每個市場參與者,都應以積累心態,合理配置資產,兼顧資產安全、收益和流通,杜絕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