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理財 > 首屆網絡315消費維權活動 > 正文
投訴卡住了銀行卡
新華社記者 白潔純 劉詩平 孫燕南
從前一段時間出現的銀行服務部分收費不合理、銀行窗口前“排長龍”,到目前客戶反映的理財產品誘導宣傳,銀行服務屢屢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點對象。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銀行卡、理財產品、個人房貸是當前消費者投訴銀行服務的三個主要領域。
銀行卡成投訴“重災區”
記者從中國銀行業協會了解到,從今年春節之后到現在1個多月的時間里,協會督辦的10件銀行服務投訴案中,有5件涉及銀行卡。近期社會上進行的一項“3·15金融投訴”網上調查則顯示,在各項銀行服務中,消費者對信用卡的投訴位居首位,占比接近40%。消費者對銀行卡業務的投訴,與銀行卡業務的發展方向呈現正相關趨勢。“信用卡部分逾期,便要全額罰息”“卡被取款機吞掉,銀行返卡的期限過長”“補辦銀行卡的手續繁瑣且時間長”“銀行卡年費收取不合理”等,上述問題成為客戶投訴銀行卡的焦點。
中國銀監會政策法規部有關負責人說:“隨著銀行卡業務量和服務群體的擴大,大家對銀行卡管理和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做好銀行卡業務需要平衡安全性和便捷性兩個方面”。
針對當前銀行卡業務存在的問題,銀監會近日下發通知,從改進服務、加強安全管理、預防犯罪等方面進行調整和規范。在便捷性上,放開過去在代理存取款、掛失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針對老弱病殘等特殊客戶要求銀行開設綠色通道。在安全性上,要求銀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POS機打印憑條上的銀行卡號相關數位屏蔽。
理財產品負收益備受關注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本想獲得更高收益,卻出現了虧損”。去年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零收益、負收益的情況,也引發客戶的不滿。在這個過程中,部分銀行夸大其詞的宣傳和營銷更引發了理財糾紛。
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人士表示,有些銀行推廣理財產品時強調回報、獲利多,但對風險提示少、不醒目,致使一些消費者購買后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有關人士指出,一方面,個別銀行從事理財業務的工作人員在營銷過程中存在不規范、不嚴謹等問題。另一方面,部分投資者對風險的認知和承受能力還處于朦朧階段,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一旦出現虧損,便難以接受。數據顯示,去年銀行理財產品募集金額共計3.7萬億元。在這些理財產品中,出現浮虧產品的比率不到2%,浮虧的金額占比約為1.6%。
優惠房貸政策遭遇差別待遇
自從存量個人房貸利率7折優惠政策執行以來,讓一些消費者“添堵”的是,個別銀行卻利用這一優惠政策向客戶“施壓”,借機搭售信用卡或攬儲。
在一家財經媒體供職的羅先生,前年在一家股份制銀行花25萬元辦理了房貸業務,自從今年初開始便一直等待銀行的決定,看自己能否享受7折房貸優惠,然而最終卻被告知若要享受7折優惠,必須要簽訂“3年內不可提前還貸”的補充協議。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指出,任何強制搭售行為都應該禁止。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表示,存量房貸的利率調整進展有序,同時承諾調整中“不搞強制性的交叉銷售”。目前除工行通過計算機系統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進行統一調整外,農行在上海等地區的調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建行和中行的調整也在平穩進行中。
(據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