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涂艷
“最高9.0%,而今已經降至4.90%!”招行私人銀行客戶張太太翻出5個月前的銀行澳元產品提示郵件對比。隨著澳元、歐元和英鎊今年7月份暴跌行情的展開,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發行和銷售已經降至冰點。
從9月全球主要央行聯手降息以來,每次的大手筆都會給澳元、歐元和英鎊等主要流通貨幣帶來幣值的大幅削減,而受到美元強勢的壓力,歐系貨幣一直籠罩在陰影之下。
據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報告顯示,8月份非美外幣包括澳元、歐元、英鎊和港元在內的理財產品占比達到當月理財產品發行總量的12.1%,而到10月份已經降至9%。而記者統計也發現,7月初招行發行的安心回報澳元款產品收益率可以達到3個月8.50%,而12月初最新發行的同款產品收益率卻降至4.90%,幾乎折半。
雖然外匯理財產品由于匯率浮動而風險不小,收益率也降至年內低點,市場反應很冷淡。但是,非美外匯理財產品仍然沒有絕跡。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上海銀行和荷蘭銀行仍然有少量產品發售。不同的是,中資銀行產品均以投資貨幣和債券市場的短期金融工具為主,基本都是保證收益但客戶不享有提前終止權;而荷蘭銀行發行的外幣產品是結構性存款性質,即在保證本金的前提下適度參與國際市場博取浮動收益,投資者可以在每月贖回。
理財師認為,原先為了利用手頭閑散外幣進行投資的客戶估計早已面臨銀行的提前終止,也就是說,最終收益并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而如果手中仍有處于貶值通道的外幣,專家建議可以適當兌換成美元或本幣,畢竟目前人民幣和美元是中短期比較穩健的幣種。
對于投資到結構性產品中的外幣,部分投資者希望提前贖回。招行南京分行理財師胡燚認為,雖然面臨到期的匯率損失,但是如果現在提前終止卻不能保證本金,還是建議投資者持有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