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波濤
引言:中國人歷來喜歡咬文嚼字,不過很多被用在政治的領域,而在日常的經濟交往中,對法律用語的咬文嚼字,更是至關重要。
中國正在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相伴隨的是人們經濟生活的豐富負責與法治精神的提高。無論是公司之間的大額經濟貿易或者是擔保,還是人們日常的買賣、租賃房屋,抑或購買一些價值額不高的商品,都會涉及到簽訂合同這一環。而在約定合同的內容中,有兩個關鍵詞“定金”和“訂金”,往往被混淆而混亂使用。一旦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出現分歧,往往就會導致矛盾的產生,甚至對峙于法院。
于法有據
據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歌手屠洪剛因賣房后不能如約提供房產證和土地證,被一位畢先生告上法院,要求其返還雙倍定金。原告畢先生向法院起訴稱,今年1月8日,他與屠洪剛簽訂了一份《房屋買賣協議書》,約定屠洪剛將其所有的朝陽區清境明湖的一套房屋轉讓給他,他向屠洪剛支付定金30萬元;如果屠洪剛沒有按照協議約定期限提供房屋所有權證及土地證,他有權解除協議并要求其雙倍返還定金。
畢先生為什么要求屠洪綱返還雙倍定金呢?依據我國《擔保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后,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依據此法律條文,原告畢先生的請求如果屬實,是會得到法院的支持的。
法律這樣規定是否是一個漏洞呢?其實不然,法律是經濟和政治升華后的一種社會規則的形式,只要沒有違反自然法和人類的基本道德倫理準則,只要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法律就是善的法律,合理的法律。法律這樣規定,旨在對違約人進行懲罰,達到促成合同順利履行的目的,減少糾紛所遭成的資源浪費。況且《擔保法》第九十一條規定,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這樣更能達到合同雙方的平衡。
訂金屬《合同法》
透過《擔保法》的規定來看,“定金”是屬于擔保的范疇,是一種現金的擔保。而“訂金”的含義則屬于《合同法》所規范的,類似簡單的分期付款。訂金并非一個規范的法律概念,實際上它具有預付款的性質,是當事人的一種支付手段,并不具備擔保性質。商品房交易中,如買家不履行合同義務,并不表示他喪失了請求返還訂金的權利;反之,若開發商不履行義務亦不須雙倍返還訂金,但這并不意味著合同違約方無須承擔違約責任。
可見,雖只有一字之差,在法律上卻是大相徑庭。在我們日常的經濟活動中,細細區分兩者的含義并慎重下筆,才是穩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