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沈陽8月10日專電(記者 王炳坤 陳光明) “期限3年,年利7%”“期限5年,年利9%”……期待讓資金升值的市民可要小心,如果在銀行內看到這樣的高“利息”,可不要糊里糊涂地以為這就是定期儲蓄。而今很多商業保險通過銀行銷售,高額“利息”不過是保險的預期收益。
幾天前,遼寧鞍山市民田女士差點就弄錯了。她聽說一銀行網點可辦理5年期、年利9%的“存款”,就把錢存了進去。回家整理存折時她發現,自己5萬元“存款”的賬戶上寫著“活期”,利率一欄卻沒有“9%”的字樣,田女士慌了神。返回銀行詳細咨詢后才明白,實際上自己辦理的是銀行保險,“9%”不過是預期收益,提前支取還可能損失本金。由于仍在寬限期內,田女士將5萬元取回,重新辦理了一年期定期存款。
記者從鞍山市多家金融機構了解到,盡管很多銀行和保險公司都在強調回訪制度,但事實上仍有市民在購買銀行保險時不了解情況,對銀行保險與理財產品、儲蓄的區別不夠了解,因此經常出錯,解決起來又十分麻煩。
鞍山市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安福介紹,銀行保險其實只是保險公司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定期存款是由銀行承擔責任,而銀保產品的責任由保險公司承擔,銀行只是作為中介機構和銷售的一環,對銀保產品的收益回報不負任何責任。此外,萬能險、分紅險的保底收益一般在2%至2.5%,這才是保險公司承諾的收益,雖然大多數險種近期的收益都明顯超過保底利率,但未來的高收益仍是一種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