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遭遇信任危機停發理財產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04:32 今日早報
《東亞銀行“利財通”1期陷入巨虧泥潭》報道追蹤 遭遇信任危機有銀行停發理財產品 針對昨日早報報道,監管部門發出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 □本報記者 黃丹 早報訊 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沒有升值反倒賠了本。近日,東亞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QDII)出現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的消息(詳見昨天早報B16版)在市場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銀行理財產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杭州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也開始出現萎縮的狀況。 “利財通1號”出現巨虧 目前未出現大規模贖回 去年9月出售“利財通1號”(至今賬面虧損60%)的東亞銀行,其杭州分行有關負責人昨天表示,出現了這么大的虧損,客戶對該產品確實比較失望,但因為是股市連續下挫造成的損失,所以大部分客戶表示理解,暫時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贖回。 “產品出現大幅虧損的現狀,我們已告知客戶。”這位負責人說,當初“利財通”1號在杭州開賣時,銷售情況比較一般;在客戶確認下單之前,銀行工作人員也進行了不少風險提示。 至于該產品未來的表現,東亞銀行稱,如果客戶對港股前景不抱希望,認為仍有下跌空間,可考慮提前贖回;如果客戶看好后市,認為繼續持有比“止損”能獲得更多回報,可以繼續觀察港股的表現,如果港股能及時反彈,這款產品也可能“起死回生”。 購買過“利財通”1號的市民程先生之前由于每月都收到銀行的賬單,對于“利財通”1號陷入巨虧的情況早有心理準備。他的觀點是,現在如果贖回本金,賬面虧損就變成了實際虧損;而現在港股處于低位,且離產品到期還有一年半時間,選擇割肉離場實在太可惜,所以他打算再觀望一段時間。 收益不穩定銷售在萎縮 已有銀行停發理財產品 “還有兩天就是該產品的銷售截止日期,可其銷售量只有以往的一半。”昨天某銀行客戶經理嘆息:該銀行的理財產品因屢屢出現收益為零的狀況,使得其銷售大幅萎縮。而目前該行正銷售一款打新股理財產品,給出的預期收益高于10%,但卻得不到客戶的追捧。 記者從多家銀行獲悉,他們的理財產品正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銷售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由于理財產品收益為零,甚至讓許多投資者賠了本,某股份制商業銀行杭州分行近日也撤銷了原本在各大媒體的廣告投放計劃,其已設計好的理財產品也暫緩發行。 相對于收益不穩定、風險較大的銀行理財產品,一些儲戶表示,目前看來還不如購買收益更穩定的債券型基金。 監管部門發出風險警示 “5個≠”提醒謹慎投資 “早在今年年初,銀監會就已對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專門提示,告誡公眾理財避免走入誤區。 ”省銀監局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能力的增強,新的理財產品不斷出現,投資者在理財時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買者(消費者)風險自負,賣者(銀行)有風險告知之責” ,為避免走入誤區,購買理財產品應牢記5個不等于: ●銀行理財≠儲蓄存款: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相對股票、基金更穩健,但本質上還是金融投資產品,并不是儲蓄存款。是投資就必然有風險,購買者要承擔“買者自負”的風險。 ●預期收益≠實際收益:產品說明書上的預期收益通常是在過往經驗數據基礎上預測得出,最高預期收益更是在理想狀態下的結果,由于金融市場變化莫測,理財期滿最終實現的收益,很可能與預期收益有偏差。 ●口頭宣傳≠合同約定: 對于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理財產品,不要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就草率作出購買決定,即便產品說明書及理財合同的條文很難理解,也請務必仔細閱讀;對于沒有把握的,要咨詢相關專業人員。 ●別人說好≠適合自己:理財產品千差萬別,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高風險的產品可能帶來高回報,但對于抗風險能力弱的投資者,這樣的產品并不適合。 ●投資理財≠投機發財:投資理財是一種長期的、理性的、專業化的投資行為。不要過多投資單一一種產品,導致風險過于集中。(2912001) 相關策劃: 相關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