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在影響幸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22:56 《錢經》雜志
一個人的幸福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幸福本身無法度量。我們能夠觀察并研究的是幸福感,即人們對自己幸福不同形式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幸福感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是個人感覺的一種表達。作為一個“綜合指標”,幸福感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態的心理感受。在經濟學領域,對幸福感的研究被稱之為“幸福經濟學”或者“新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最有效的手段。事實上,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因素之一。傳統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如何最大化財富,但新經濟學認為我們應該關心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本身。 人們幸福與否,除了基本的經濟保障之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在分析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時,新經濟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幸福感的產生和消退過程。 期望值。人們通常會根據自己的希望所形成的期望值水平來對他們所處的情形進行評估。如果人們生活達到了他們的期望值水平,他們就會對生活感到滿足。通常情況下,期望值水平與人們的現在或過去的目標實現水平有著緊密聯系,比如現在的收入水平普遍被認為是滿足與否的關鍵因素。 許多人都有個錯覺,以為賺的錢越多就會越快樂。于是我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賺錢上,犧牲了家庭和健康。問題是我們不了解,我們的物質欲望會隨著賺到的錢增加而增加。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凱尼曼的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收入增加時,他就會渴望更高的收入,而這種渴望實現到一定程度時就帶來更大的不滿足感,因而就越感到不幸福。 適應性。當你很饑餓時吃的第一個饅頭邊際效用最大,此時你的幸福度最大,而當你吃第二、三個饅頭時邊際效用則遞減,此時你的幸福度就降低了,然后依次降低直至你吃飽時邊際效用為零。 幸福感與財富的關系與之類似。人們通常會適應新的環境,從而調整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愉悅和快樂性的適應可以減少一個人對不斷出現的刺激的反應能力,當你的收入達到了一定水平,就會發現更多的錢對于提高幸福感已經幫助不大了。 對比。主觀幸福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人們往往拿自己的現有情形和周圍相關人們進行對比,特別是在收入方面,并從中得到幸福或不幸的感覺。 在某些情況下,有兩類比較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感。一種是時間性的比較,一種是社會性的比較。如果你最近在北京的郊區買了一套別墅,你覺得很幸福。這種幸福感更多的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從時間性比較來說,如果你以前住在公寓里,那么現在你住別墅會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園洋房,那么你不會感到特別開心。這就是時間性的比較的結果。從社會性比較來說,如果你和你周圍的人,你的朋友同事進行比較時發現,其他人都還住普普通通的公房,而你現在有自己的別墅,你當然會很開心。如果說你周圍的人現在已經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住在別墅里感覺舒服,你也不會覺得幸福。 幸福是如此主觀的一種感受,以至于很多學者給出種種增加幸福感的辦法,都不見得對每個人具有同樣的作用。不斷地追求各方面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無疑符合經濟學原則,但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帶來內心的幸福感。 人生是一個由金錢、情感、生命本身等等構成的多元復合函數,每個變量最大值的疊加不一定能夠得出結果的最大值,也許平衡才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