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專家對話 銀行理財如何走好下一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5:56 金融時報
作者: 趙洋 在理財市場整體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的過程中,2007年的銀行理財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產品數量與發行規模都前所未有。作為中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增長點,銀行理財正漸入佳境。但從長遠看,銀行理財如何走好下一步?如何進行創新從而走出同質化競爭?面對外資銀行的虎視眈眈與快速發展,中資銀行又該怎樣面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博士。 理財業務在銀行轉型中的角色 記者:2007年是銀行理財爆發性增長的一年,理財收入已成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增長點。那么,如何看待銀行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以及其在銀行轉型中的角色? 翟立宏:從目前已經收集整理的數據來看,2007年確實是銀行理財業務爆發性增長的一年。2005年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額是2000億,2006年是4000億,而2007年我們初步估計可能已經過萬億了。理財業務的收入成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增長點也在情理之中。但僅以這些數據并不能推定銀行理財業務在我國未來的發展空間,及其在銀行業務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國際銀行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的業務轉型和戰略調整的具體實踐來看,這主要取決于外部環境中的幾方面因素。首先是需求因素,如居民的收入水平、財富總量以及有關財富管理方式的觀念變化等。其次是競爭因素,這主要指在金融市場發展的背景下,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金融方式與以券商、基金為代表的直接金融方式之間的競爭,以及銀行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第三是規制因素,包括宏觀調控和監管方面的理念、制度與政策等的變化。另外還有技術因素,如金融服務的IT技術支撐的進步等。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上述各因素綜合起來后,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到底是什么很難簡單判定,甚至每一種因素的變化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都不可能是單向的和線性的。比如,居民財富增長之后是否必然導致銀行理財業務的擴大?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發展壯大是否一定導致對銀行理財業務的替代?監管放寬是否一定可以促進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IT技術的進步是否一定意味著銀行理財服務中傳統方式的沒落? 當然,我們提出這些問題并不是否定對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發展的基本判斷,而是想強調:在銀行理財業務快速發展了三年多之后,我們對銀行未來的業務轉型之路和銀行理財業務的拓展模式,應該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更具體的操作思路。 同質化是理財業務的天敵 記者:盡管各銀行對理財業務高度重視,其增長也非常快速,但理財業務對中國的銀行來說尚算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比如,銀行的創新能力與創新動力有限,產品數量不多且同質化嚴重,服務質量與服務手段相對落后等,怎么看待這些問題? 翟立宏:我們所說的銀行理財業務的拓展模式應有更具體的操作思路,也就是要考慮如何解決目前銀行理財業務中所存在的諸如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服務質量較差等問題。 如果單從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數量來看,2007年共推出個人理財產品2404款,似乎已經相當不錯了。但如果深入分析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意初衷、設計思路、營銷方式以及與產品相配套的服務內容,就會發現這其中真正可圈可點的創新亮點并不多見。原因之一可能在于2007年股市持續走強等各種利好因素給銀行造成一種錯覺:即使不用滿足客戶需求,也能創造理財業務收入的高增長。這使銀行對銷售產品的關注度大于客戶,缺乏為客戶量身定做產品的動力。當然,從客觀上說,銀行理財業務整體的經營理念目前還處于形成期,各銀行基本仍以產品為中心,關注產品比關注客戶更多,主要目的是為了完善自身的產品結構,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目前理財市場上銀行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模仿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從長遠來看,理財業務的本質是非標準化的,從根本上講對創新的要求非常高,同質化可以說是理財業務的天敵。所以商業銀行一定要未雨綢繆,在內部機制和人才儲備上為下一步的加速創新做好準備。決策層和監管層在體制上也要更多地考慮對銀行理財業務創新的引導和促進。這一點在2007年政策層面的一些變化上已經初現端倪,如5月份對銀行QDII業務政策的調整,以及11月份銀監會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規定方面的一些放寬。 銀行QDII:風險與收益要平衡 記者:2007年出臺的這一系列銀行理財政策,尤其是在銀行代客境外理財(QDII)方面,的確極大地推動了銀行QDII的飛速發展,但海外市場的復雜多變,銀行在風險控制與收益獲取之間該如何做好平衡? 翟立宏:2007年銀監會針對銀行QDII業務出臺的政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投資市場逐步擴大,從僅限于香港股市到獲準投資英國股市,下一步還將逐步擴展至紐約、法蘭克福和新加坡等成熟市場;二是投資范圍擴大,可以投資于股票、基金類產品和結構性產品。理論上講,投資范圍和投資對象的多元化是可以在收益不變或提高的前提下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因此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從制度層面上有利于銀行在風險控制和收益獲取間尋找更有效的平衡。 但需要提醒的是,“多元化”投資在操作中要注意投資對象的相關性問題。比如,QDII產品所募集資金如果分散投資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就要考慮各個國家和地區市場間的相關性;如果投資于某一市場中的多個行業板塊,也要考慮各行業板塊間的相關性等。相關性越大,分散風險的能力越低。因此,投資市場和投資對象的擴大,意味著銀行QDII業務的管理難度也在加大,銀行在開展這類業務時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另外,上面所說的主要是QDII業務中的市場風險問題。同時也要注意隨著海外投資范圍的擴大,銀行開展QDII業務的操作流程也將更趨復雜,需要與客戶溝通交流的信息也更趨豐富,需要關注的各國法律規范也更趨復雜,這些勢必要反映在銀行QDII業務的操作風險、聲譽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各個方面,從而也對銀行開展這類業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層網點和本土客戶是重要資源 記者:外資銀行在中國理財市場上表現出獨特的競爭優勢,其在產品設計、研發等方面的深厚根基和實力,對中資銀行構成不小的威脅。在允許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法人銀行后,其增長更為迅速,中資銀行該如何面對這一競爭? 翟立宏:從目前的數據看,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確實要高于中資銀行,這與其背靠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綜合經營的平臺和長期運作理財業務的經驗密不可分。 有調查顯示,外資銀行設立的法人機構首先會著眼于中國經濟增長中財富積聚最快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強調設置機構的效益。其擴張策略一般是先占據一些處于核心金融地位的城市,然后輻射其他大中型城市。因此,對于中小城市的客戶資源未被外資銀行開發前,中資銀行應盡快占領,及時開展理財業務。 當然,競爭不是斗爭,更不是戰爭,因此中外資銀行間的合作是有可能也有必要的。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法人機構后,這一合作的趨勢可能會得到某種程度的加強,股份制銀行因此可以在合作中提升產品設計研發和服務能力。而對于國有(控股)銀行來說,因為從目前來看,股份制銀行在理財產品創新能力上優于國有銀行,因此,應考慮先與股份制銀行合作以縮小差距。這樣,至少從近期來看,理財服務的創新可能會遵循從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的擴展路徑。 但這樣的路徑并不意味著國有銀行在理財業務創新擴展方面永遠都要處于路徑末端。國有銀行最重要的資源是基層網點和本土客戶,如果在理財業務開展中更多地考慮發揮基層網點資源的優勢,在文化層面上喚醒和激發本土客戶的認同感,那么國有銀行仍有可能在未來的理財業務創新中占得先機。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