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富效應基金大受歡迎 理財產品越長越像基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22:00 北京晚報
張建華 去年12月底,馬小姐看到股市跌了,打算在銀行買只基金,結果在業務員的介紹下買了工商銀行“雙重精選Ⅱ(第二期)”理財產品。“都在銀行賣,都能投資A股,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太像基金了”,馬小姐的感覺一點沒錯,理財產品正在流行“類基金”。 2006年以來,在資本市場大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財富效應的驅使下,投資者對股票、基金等投資工具表現熱衷,順應這一需要,銀行理財產品一改過去“保本”、“儲蓄替代”的“低風險、低收益、少流動性”特征,出現了一大批契合市場熱點的基金型理財產品,其中基金公司扮演投資顧問角色的產品開始逐漸增多,華夏、廣發等知名基金公司身影閃現其中。有統計顯示,僅2007年12月一個月,各銀行就發行了297只理財產品,其中直接投資股票市場的產品越來越多。這些產品在形態上與基金接近,并大多以追求較高收益為目標,同時具備較好的流動性,因此被很多投資者稱為“類基金”理財產品。其實不光銀行,保險公司對這一市場也覬覦已久,有保險公司已經推出了一些低風險的理財計劃,主要投資新股和債券,類似于債券基金。 “類基金”與基金有多像呢?以“雙重精選”為例,在資產配置方面,它的開放式基金投資比例為0%至100%;股票、封閉式基金的投資比例為0%至50%;新股申購、銀行存款投資比例為0%至100%。此外,這類產品在信息披露上也透明很多,每周以指定的方式定期向客戶公布凈值,并會公告季度報告、年度報告等。 由于“類基金”與傳統的理財產品在風險收益比上差異很大,投資人還是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依據此前的相關規定,理財產品是有預期收益率可供參考的,如果以去年數據算,有些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上限超過100%。業內人士認為,對固定收益類產品進行收益率測試或許還有一定可信度,而預測投資于股票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其實沒有實際意義,投資者絕不能據此作出投資判斷。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