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是一種責任 理不理財富差別會很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07:44 海峽都市報
蘭橋 長期下來,理不理財的差別會非常大,我們再舉三個18年前的萬元戶的例子來看看結果。張三、李四和王五在1989年就成了遠近有名的萬元戶,但三人的理財方式不同,以至到了2007年6月30日,三人的命運出現了極大的差別。 張三謹慎保守,不愿承擔任何風險。他將一萬元財產全部存進銀行,采取滾動存款五年定期方式。后來銀行利息雖然一路下調,但張三始終相信這是安全可靠的保存財產的途徑。18年之后的今天,張三共擁有財產33166元,仍然過著勤儉持家、節衣縮食的日子。 李四對于市場上新推出的理財工具總是懷著極大的興趣去研究和實踐。1991年我國證券市場初開不久,他便敏銳地看到了投資機會,果斷結束了一萬元現金的一年期存款,開通了股票投資賬戶,按滬市A股指數的年收益率作為測算依據,18年之后的今天,當年賬戶里的一萬元已變成38萬! 王五最初也將一萬元放在銀行做五年定期滾存,隨后看到李四在股市里賺了錢,既向往又猶豫。終于在1999年市場推出第一只規范化基金開元之后開始買入并一直持有。截止到6月30日王五總資產是19萬多。 2007年6月30日,張三、李四和王五3個老朋友聚會。張三忍不住唉聲嘆氣,埋怨銀行存款利率太低,而物價又上漲太快。當年風光一時的萬元戶在18年后資產不僅沒有增值,反而購買力遠不如從前,生活上捉襟見肘,被家人責怪。王五感嘆地說:“理財不僅僅是為了資產的增值,更重要的是對家庭的責任,上有老人贍養,下有小孩教育,不理財還真是不行!”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