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銀行告而未到 產品提前終止損失該誰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 01:35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期坐診專家:北京法大律師事務所 余景博 律師 ⊙見習記者 涂艷 案情回顧: 周某準備出國留學,為了省去結匯麻煩并實現手中的美元保值,他于去年11月花2萬美金購買某銀行12個月期的外匯理財產品,客戶經理向其介紹該產品是100%本金保證,并且預期年收益最高可達5.35%,付息方式為產品到期或提前終止后一次性還本浮息,同時也一并向周某提示了風險:即投資者不能提前贖回該產品,而銀行享有提前終止權,并且每3個月可以行使一次。后雙方簽訂了《個人外匯理財**產品協議書》。期間周某出國并于今年11月探親回國,其去辦理提款時發現,銀行早在今年2月就已經單方面終止了該協議,即周某最終只能獲得3個月共計2%的收益率。 周某認為,雖然從去年11月至今其本人只在國內呆過半個月時間,但是自己留給銀行的聯系方式足以使銀行將提前終止消息通知到本人,但是期間卻因銀行沒有及時通知而導致了經濟損失,故要求銀行賠償損失并賠禮道歉。 雙方爭議 周某認為:當初協議中規定:銀行每3個月享有提前終止權,但行使該項權利時,應提前3個工作日將《個人外匯理財計劃提前終止通知》通過該行網點張貼公告、報紙公示及電話語音提示等方式告知周某。所以,以上三種告知方式是要一并履行,而非擇其一,但是今年2月份銀行提前終止時卻沒有以電話方式通知到其本人,即使他出國在外手機號有變,銀行也應遵守承諾給他本地留下的固定電話聯系以便通知到周某家人。故依據《合同法》,銀行應該承擔違約責任。 銀行認為:首先,自己沒有過錯,行使提前終止權是符合合同約定的。 在今年2月12日該行工作人員按周某留下的手機號想要給與通知時,發現該號處于停機狀態,而后撥打留下的固定電話發現無人接聽,故在此情況下銀行作為合同一方已經盡到了約定的“告知義務”,在網點公告和報紙公示后合同自然終止,雙方權利義務關系解除。所以銀行不應該承擔違約責任。 其次,周某存在過錯,應為其損失自負責任。因為周某對留下的主要聯系方式沒有盡到應該的“注意義務”,在明知自己出國會變更手機號時卻沒有及時與銀行聯系更改,最終導致了銀行不能及時聯系上其本人。 律師觀點: 本案爭議焦點在于銀行是否按合同約定向周某履行了告知義務,回顧合同:“行使該項權利時,應提前3個工作日將《個人外匯理財計劃提前終止通知》通過該行網點張貼公告、報紙公示及電話語音提示等方式告知周某”,本案中,銀行提供的兩份通話記錄足以支持其語音提示的行為,顯然已經盡到了合同約定的告知義務,即在行權的同時使用了網點公告,報紙公示和語音提示三種手段告知周某,最終發生的損失是由周某主觀過錯所致,故損失完全由周某承擔。 但是,專家同時認為,客戶與銀行的關系屬于消費者與銷售者法律關系,銀行作為強勢一方應該維護顧客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如果銀行工作人員能更加盡職地撥打幾次周某留下的固定電話,也許其損失就不會發生。同時,該合同條款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其中并沒有對“告知不成功”銀行能否行使終止權做出明確約定,對于引入被告知方“簽字確認”為終止合同的必要條件也是值得期待并有利于維護消費者權益。 記者提示: 掛鉤匯率的外匯理財產品是一種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收益可以高于同期銀行定存利息,一般是適用于短期內需要使用外匯但是又想規避部分外幣的貶值風險的投資者。由于外匯市場波動會影響產品的保本承諾,故銀行一般都享有提前終止權。而該權利的行使周期又因產品而異,有每周一次,每個月一次或3個月一次的,投資者在相關時間要密切關注自己的產品是否被提前終止了。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除了關注所謂的“預期收益率”,還有關注其他風險。本案就提示投資者在變更聯系方式時需主動聯系銷售行,以便及時維護自身權益。 相關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