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儲蓄和債券仍是理財主要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 18:03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1、理財VS方式:主要理財方式仍是儲蓄和債券

  [調查數據]

  目前理財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包括存款、債券、基金、股票、銀行產品、信托產品、保險產品,以及不動產投資等。調查顯示,目前四川居民的主要理財方式是儲蓄存款及購買債券,其次是購買基金與股票,購買保險產品與不動產投資也占據了一定份額,銀行理財產品目前仍處于市場普及期,只有20%的居民將銀行理財產品作為自己的主要理財選擇之一,信托產品更是因為其過高的門檻與私募的特點而僅占3%左右。

  [專家解讀]

  存款和債券是傳統的個人資產保值增值方式,具有收益穩定、風險低、流動性好的特性。但作為理財方式而言,收益率過低是其缺陷。基金是近幾年來理財市場的新貴,具有投資穩健、風險較小等特性。特別是2005年年底以來,伴隨著A股市場如火如荼的行情,新老基金都不斷刷新著基金凈值的增長記錄,基金得到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青睞。

股票作為一種投資對象,具有投資與投機的雙重價值,特點是可能收益高、風險大,其財富效應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投資者的參與。但是,股票的缺點也很明顯,尤其在沒有做空機制的國內A股市場,周期性使得股票的財富效應缺少持續性,而高收益背后隱藏的高風險也會經常讓人望而卻步。保險產品是一種古老的理財方式,相對于其它投資理財產品而言,其財富效用時常會被其防范風險、減少損失的作用所掩蓋。不動產投資通常被認為收益較穩定、風險較小。其缺點是一次性投入過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無法參與。在目前投機氛圍濃重的國內不動產市場,地價、
房價
快速上漲,不動產投資安全性受到質疑。在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都屬于新型的理財產品,它們具備了基金的專家理財特性,以及存款和債券的收益穩定、風險較小的特性,并且初始投入金額較小。隨著品種的不斷增加與投資領域的不斷擴大,銀行理財產品與信托產品逐步成為適合各類投資者的理財方式。但目前其影響力及認知度較其它理財方式尚顯薄弱。

  2、理財VS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高端客戶市場不足

  現象:大部分投資者的意愿投資金額在5—10萬元[調查數據]在調查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意愿與能力時,調查顯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意愿隨著投資者個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大,投資者自身的收入水平與其投資能力較為吻合。同時也應注意到,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意愿投資金額集中在5-50萬元之間,大部分投資者的意愿投資金額在5-10萬元。

  [專家解讀]

  這表明銀行理財產品的高端客戶市場尚待開發。(調查結果并不排除高端客戶樣本不足的可能性。)

  3、保本VS非保本: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最受青睞

  [調查數據]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分為固定收益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與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調查顯示,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最受投資者青睞,占比達到74%,其原因在于該類型產品兼顧安全性與收益性,既保證了理財本金,又為投資者提供了獲取較高收益的機會。對固定收益產品,有61%的投資者表示歡迎,而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只有不到15%的投資者表示了投資需求。

  [專家解讀]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投資者更愿意投資有穩定本金保證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和固定收益產品,對于非保本性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尚缺乏認可。從這一點來看,對于風險的考慮和規避在投資者的理財活動中仍屬首要地位。

  4、長期VS短期:投資者傾向投資短期產品

  [調查數據]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期限,一半以上的投資者選擇1年以下的短期。

  [專家解讀]

  估計這一結果與目前人民幣不斷升值、市場利率不斷提高有關。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投資能夠根據市場變化,調配個人金融資產配置。另外,長期理財產品的流動性缺陷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可能因素之一。

  5、基金VS銀行理財產品:四成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

  [調查數據]

  在調查中,銀行理財產品最為投資者所詬病的依次是:收益低、設計太復雜、起始金額過高、售后服務不好、期限不夠合理、安全性差。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的投資者超過四成。

  [專家解讀]

  這一結果與銀行理財產品的營銷不無關系。一些商業銀行在銷售銀行理財產品時,提出的預期收益較高,但最終到期后實現的收益卻很低,不少產品收益率甚至低于存款利率。而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設計太復雜”的抱怨,與理財服務人員無法清晰解釋理財產品有關。設計日趨復雜是銀行理財產品設計能力與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的象征,如果一線理財客戶經理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無法跟上,那么設計水平不斷提高這個優勢反而可能成為阻礙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拓展的因素,“短板效應”不容忽視。

  6、收益VS風險部分投資者不能正確認識風險

  [調查數據]

  隨著市場利率的不斷升高,以及其它理財途徑收益的不斷攀升,銀行理財產品也在不斷提高預期收益率,希望以此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和興趣。我們調查了投資者對銀行公布的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的看法。統計數據顯示,接近4成的投資者能理性看待預期最高收益,這說明四川投資者的理財觀念正在趨于成熟;但同時也有2成的投資者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視了伴隨的高風險;另外我們發現有3成的投資者認為“預期最高收益越高實現的可能性越小”。

  [專家解讀]

  我們相信這是因為之前的一部分理財產品“預期”與“實現”之間的差距所致。根據我們數據庫的資料,不少浮動收益型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實現收益與預期收益相距甚遠,甚至有些產品因為各種不利的市場變化而被迫提前終止,這樣的結果是客戶收益很低,甚至有的產品到期收益低于同期銀行儲蓄利息。友情提醒:建議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詳細咨詢產品的收益獲得方式,要對宣傳的“高收益”有清醒的認識,明白高收益等于高風險,要選擇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范圍之內的產品。

  7、宣傳VS實際: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夸大

  調查數據:在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中,65%的人士認為國有五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最終實現的收益水平讓人失望,而認為中資股份制銀行與外資銀行存在此問題的比例分別為26%與9%。

  [專家解讀]

  由于其它理財途徑的收益持續高漲,一些銀行為了競爭的需要,在宣傳中過分夸大產品預期收益,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投資者。比如,將以往宣傳中收益部分所使用的“預期最高”與“預期最低”簡化為“預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產品浮動收益的本質,使投資者容易迷惑于較高的“預期收益”。而實際產品兌付的收益可能遠遠低于此預期,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使銀行理財產品領域的競爭流行起“浮夸風”。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的信任度正在下降,銀行必須以客觀的態度來解決產品宣傳問題,否則預期高收益與實際兌付收益之間的懸差只會影響銀行后續業務的健康發展。

  8、銀行競爭力:建行、工行最受歡迎

  [調查數據]

  在接受調查的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人士中,最受他們歡迎的中資銀行是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占比均在25%-30%;而對于外資銀行,因為其較高的理財門檻,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接觸其理財業務,所以基本上都選擇“不好說”。

  [專家解讀]

  中資銀行中在理財領域并沒有較為強勢的機構,這也許跟其服務的質量與水平有關。

  9、銀行理財產品前景廣闊:有50.35%的人士準備購買

  調查數據:調查顯示,占比32.48%的曾經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人群中,有69.39%的人士在近期準備繼續購買;之前沒有購買過的人群中,有50.35%的人士準備購買。也就是有56.54%的被調查人士準備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專家解讀]

  這個數據顯示,盡管銀行理財產品目前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還是在逐漸被投資者接受,未來的市場前景廣闊。

  10、

信用卡消費:主要群體仍是年輕人

  4成的人表示即使自己擁有信用卡,也不會選擇透支消費,原因是,單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人士大部分處在事業的起步階段,個人積蓄較少,運用信用卡這種理財手段正好可以周轉生活開銷的資金。[調查數據]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在使用信用卡過程中透支情況的調查,可以發現,經常透支的人主要集中在45歲以下,主要是由于這部分人對信用卡的了解與接受程度較高一些。其中單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被調查者經常透支的比例幾乎是其他家庭結構人士的2倍。

  [專家解讀]

  我國居民之所以將大部分資金用于儲蓄,主要是受到傳統理財觀念的影響。我國信用卡業務開展至今,雖然影響力不斷擴大,但是仍然沒有獲得真正的普及。在我國,透支消費這種消費觀念還不能被廣大群眾接受,因為自古以來勤儉節約就被奉為持家的典范,而且這種思想根深蒂固。這也是為什么我國一直處于高儲蓄狀態的原因。單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被調查者經常透支,是因為單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人的年齡多為35歲以下,這部分人士對信用卡這種新鮮事物較為青睞,而且愈來愈多的時尚個性的信用卡也吸引著他們的眼球,刺激著他們的消費欲望。單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人士大部分處在事業的起步階段,個人積蓄較少,運用信用卡這種理財手段正好可以周轉生活開銷的資金,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其他家庭結構的人多數是偶爾透支或從不透支,這也許跟他們穩定的家庭和事業以及較多的積蓄有關。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營銷百家談>>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管理利器 ·新浪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