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咱們賺的是誰的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03:2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張曉暉 記得兩年前股市上一片凄風苦雨,有人問我,大伙兒的錢被誰賺去了?當時一下子回答不出,可那位的憤懣、茫然一直記得很清楚。 被誰賺去了?要說是被基金賺去了,有道理也沒道理。 基金在熊市中采取的集中持倉,抱團取暖,確實打造了中集集團、鹽田港、云南白藥、同仁堂這樣的好股票,確實讓一部分基金在一個“風景這邊獨好”的桃花源里,安全地度過了漫長的冬天。集中持倉本身讓基金從相當多的股票上退出,而退出的領域也就成了股價下跌的重災區。或許,基金通過結構性換倉賺了多數人的錢。但中小散戶里也不是沒有賺錢的。 但從市場的全局來說,基金并不是大伙兒賠錢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漫長的熊市,或者說挨凍的主要原因是冬天來了,而不是哪位搶了您的棉襖。 如果單從指數上定量地分析,似乎更能說明一些問題。從1999年的1047點上漲到2001年的2245點是一個上坡,這個兩年的上坡是可以賺錢的,實際上在上坡賺錢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從2001年的2245點回到2005年的998點,指數走了四年的下坡,這時候,多數人是賠錢的。這不正好是一個輪回:上坡賺了下坡的錢嗎? 如果考慮到股價結構性變動和擴容的因素,2005年6月998點可能僅僅相當于當初的600點,再考慮股價的結構性變化,一部分基金抱團取暖的股票走到了3000點、4000點的水平,其他被邊緣化的股票則跌到了512點、325點甚至更低的水平,可以說是中集集團賺了ST銀廣夏的錢吧? 如果考慮行業的周期性變化,比如鋼鐵,從1999年5月到2005年5月,6年的時間鋼鐵業跨越了一個周期,可以說是一個行業的蕭條期與繁榮期之間的事兒了,至于誰賺了誰的錢,就看您在哪個價位、時點上介入的。 說來說去,很復雜,決不是“張三賺了李四”那么簡單。 看一個財經節目,理財師問一位投資者,“您相信10個人炒股,一賺兩平七個賠”么?那位回答“不相信”,因為“我周圍的人都在賺錢呀”。 難怪人家不相信,因為大多數人賺錢。而這個時候或許可以問問自己,咱們賺的是誰的錢呢? 如果再從指數的角度上算一下,在998點上漲到2245點之前,我們賺的可能是四年熊市里割肉者的錢,特別是1000點上下“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錢。 那么,從2245之后上漲到4000點,我們又賺的是誰的錢呢?也許是中國股市長期低估的錢?但未來還會有低估的時候;是行業復蘇,業績大增的錢?但未來還有行業低谷、業績滑坡在等著我們。 股市里有一句完全正確的話,“不缺錢,缺的是信心”。這話永遠不會錯!流動性充裕的時候,很容易忘乎所以,信心有的是,錢有的是,開戶的人排大隊,有人吸攬資金為別人操盤,有人想都不想就把資金委托出去,有人借高利貸炒股,有人抵押房產入市;一幕幕的荒誕劇卻被人當成正劇演得有模有樣。可是,一旦兩三根大陰線出來,信心一下子找不到了,本來滿地都是錢,現在一下子也找不到了。本來“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瘍之處,宛若酥酪”的股市也會被說得一無是處。 曾經以為,在股市里只有兩種情況可以說自己“賺了錢”:一是離開了股市,二是走進了火葬場。后來,有個朋友更正說,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把錢花了,不管是吃了、喝了、玩兒了還是“造了”,只要花了,就是賺了。 當市場不再輝煌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發現,利潤“歸零”了,資本縮水了,多數人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我們發現,曾經自以為“太有才了”的我們還是普通人。 股市實際上很像一個舞臺,每一次上演的劇本都是雷同的,但演員卻換了一茬又一茬。對于投資者來說,一個劇本有時候就是一個生命的輪回。有的人演了一場戲就被淘汰了,喊著“遠離毒品,遠離股市”,從此悲憤地離開;有些老股民在熊市里摸爬滾打,活了下來,卻在牛市里找不到他們該有的活法,一如演慣了悲劇的演員,在喜劇里再也找不到得心應手的感覺一樣;也許他們能生存下去,但在舞臺上永遠跑龍套了,扮演著“群眾甲”、“匪兵乙”之類不起眼的小角色;有些人則在悲劇與喜劇的輪回里找到了感覺,趕上機遇,就壯大起來。 有些人演得好,紅起來了,從配角到主角,從主角到導演,但當了導演之后又忘乎所以,開始折騰起極荒誕的劇目來,企圖操縱舞臺和所有的觀眾,最終被趕下了舞臺,甚至輪回到生死之間的無間道、陰陽界里…… 有極少數的成功者,慎終如始,善始善終,最后成了股民嘴上掛著的名字,成了華爾街和其他許許多多條街上的楷模和夢想。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