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2006年理財產品市場分析報告》節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 15:17 《理財周刊》
來源:第一理財網 2006年,我國理財市場快速的發展,朝成熟和完善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而年底金融業的全面開放,更是給“紅火”發展的中國理財市場注入了新的因素。縱觀整個2006年,整個理財行業在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都有了大踏步地發展。 從理財需求市場看,普通百姓的理財意識、理財愿望和理財需求越來越強烈。理財需求呈現活躍的氛圍:股市年初時開始升溫,基金借力密集發行并熱銷,銀行理財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債券市場以穩定的收益率繼續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保險產品因市場理念的轉變而趨火,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揚推動了黃金投資、期貨投資的走強,新的投資品種如股指期貨等的即將登臺,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理念;房產市場的趨于理性,使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更加成熟。2006年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新的面孔和新的投資理念,理財市場的總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從理財供應市場看,隨著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海外金融機構積極進軍中國內地市場,加劇了金融市場競爭格局,產品的供應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提供理財產品和服務的機構無論是中資機構還是外資機構,都努力抓住機遇,適時推出各類理財產品供用戶選擇。可以說,2006年全年幾乎每天都有理財新品面世,只要投資者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在投資理財領域有所斬獲。事實上,在這一整年中,有收獲的投資者比例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總體來看,2006年中國理財市場和理財產品市場呈現以下特點: 1、理財市場迅速發展推動理財產品市場高速成長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平穩發展催生了我國的理財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指導思想變為現實。個人財富的增長為理財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各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推動了理財市場的快速發展,財富在人群結構和地域結構上的集中構成了我國理財市場的主體。 經過幾年的發展,個人財富的概念由房產、汽車、銀行存款擴展到了股票、基金、保險、債券、古玩字畫、珠寶首飾等等,隨著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頭資金的寬裕,普通百姓對于“財富”有了新認識,民眾對理財的意識越來越強,對理財規劃的需求也日趨旺盛。據第一理財網在2006年11月份舉行的一項用戶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中,78%的人愿意接受專家顧問的理財意見,25%愿意委托理財,50%以上愿意支付顧問費。理財的概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在悄悄地改變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儲蓄和投資心理。理財市場的迅速發展催生了理財產品市場的高速發展。 2、理財產品品種豐富,數量大幅增加 2006年,理財產品不斷豐富和完善,品種多樣。在金融類理財產品中就有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貸款產品、銀行卡產品、基金產品、債券產品、保險產品、信托產品等。此外,還有其它投資領域如房產、收藏等新品不斷,投資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從理財產品供應數量上看,投資者可以進行投資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據第一理財網理財產品庫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有2000個左右的各類理財產品面世。其中,2006年共有18家中外資銀行推出了345款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較2005年增加了224款,增幅達185%;共有25家中外資銀行推出了744款銀行外匯理財產品,較2005年增加了277款,增幅為59.31%;全年12家商業銀行共計發行銀行卡116種,實現發行貸記卡300萬張,信用卡發行量預計能達到1000萬張;45家基金公司2006年共計新發行開放式基金89只,基金首發共計募集資金3812.4億元,發行數量上較2005年增加了34只,增幅達61.8%;此外,2006年新發各類債券100多個、保險新品120余種(個)、信托計劃近500個,新的理財品種如代客境外理財(QDII)、電子儲蓄國債等也不斷面市并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3、理財產品市場與國內資本市場關聯性增強 對投資者來說,2006年最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A股市場的回暖并多次刷新歷史高點。然而對理財產品而言,資本市場的向好并不是一個“利好”消息,本外幣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受我國A股市場走勢影響較大,上半年和下半年的銷售形勢截然不同。2006年上半年,我國A股市場剛剛有所啟動時,本外幣理財產品基本不愁銷售量,即使收益率低,投資者還是爭先恐后的購買。2006年下半年,市場風向急速轉變,隨著整個股票市場的飆紅和資本回報率的增加,銀行系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經無法滿足我國投資者的“胃口”,投資者的收益率要求和風險偏好已經被股票市場吊了起來,直接導致本外幣理財產品銷售量的下滑和營銷難度的增大。對人民幣固定收益型產品而言,影響更加大,過往很有吸引力的3%-4%已無法令投資者動心。 基金就更加明顯,在2006年新發的89只基金中,新發股票型基金為36只,在新發行基金份額中比重高達40%,如果再加上混合型基金,2006年成立的新基金中絕大部分是投資于國內A股市場的。 4、理財產品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關聯性增強 2006年不僅我國A市場發展強健,全球多個主要股票市場的表現也不錯,全球股市的良好表現為股票掛鉤型產品、股票型基金提供了絕好的銷售機會。因而,收益很高的股票掛鉤型、信托型、基金型產品“異軍突起”,成為除股票之外的人民幣資金的重要投資渠道。中國理財產品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關聯性大大增強。據第一理財網理財產品庫統計,2006年工行、光大、民生、花旗、恒生、東亞均推出過本外幣股票掛鉤型產品。 理財產品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關聯性增強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外匯理財產品的推出和市場規模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從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至2006年底,人民幣兌美元的累計升值幅度約5.6%。由于人民幣緩慢、持續升值的觀念已經被絕大部分居民接受,加上個人外幣兌換政策的進一步放寬,居民已經沒有必要持有大量的外幣,居民結匯數量穩步增加,直接導致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余額的下降和外匯理財產品銷售量的減少。 5、不同類型理財產品的市場風險進一步顯現 我國外幣理財產品剛剛推出時,種類比較單一,加上投資者對產品的了解程度不深,趨于保守,因此絕大部分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均以固定收益型為主。不可否認,盡管浮動收益型產品近年來不斷演化和豐富,但固定收益產品還是占領了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在投資者心目中的認可程度很高。 由于美元、港幣固定收益型產品收益率跟隨市場利率,逐漸走低,其吸引力有所下降。2006年前三季度,美聯儲維持升息舉措,美元固定收益型產品的收益率也“水漲船高”。進入第四季度,美聯儲連續兩次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導致美元固定收益型產品的收益率持續微幅下滑。2006年香港地區流動性過剩,港幣市場利率一直走軟,產品收益率也節節下滑。而人民幣和港幣的匯價接近1:1,更是對港幣理財產品的重大打擊。 2006年,大部分中資商業銀行推出的與歐元匯率、黃金掛鉤的理財產品基本以失敗告終,體現了浮動收益型產品的較高市場風險。據第一理財網理財產品庫統計,2006年多家中資銀行推出了數期與歐元匯率、黃金價格掛鉤的本外幣浮動收益型產品。由于歐元、黃金的波動幅度比較大,特別是黃金,導致產品預設的區間均被突破。以某銀行同一時間推出的黃金看漲、黃金看跌、黃金看平三款產品為例。以常理推測,三款產品至少應該有一款成功,金價非漲即跌。然而由于推出的時機不佳,黃金5月份出現了大幅震蕩遠遠超出了預設的區間,開始了一波“瘋狂”的漲勢,導致三款產品均告失敗。可見該類浮動收益型產品蘊含的風險較大,在市場比較波動的時候,收益很有可能是0。這也提示商業銀行在產品設計和推出時機的把握上要更加精確和合理。 6、基金投資成為全年投資理財市場上的最亮點 2006年投資理財市場上的最亮點莫過于與證券市場密切相關的基金投資市場。2006年共有45家基金管理公司共計新發行開放式基金89只,基金首發共計募集資金3812.4億元,發行數量上較2005年增加了34只,增幅為61.8%。基金市場中的一個又一個記錄在2006年誕生和創造出來:首只生命周期基金、首只復制基金、首只拆分基金、首只封轉開試點基金、首只QDII基金、首家外資相對控股的基金公司、首發規模最大基金、基金募集期最短記錄等等。 就基金類型來說,2006年股市的紅火帶動了股票型、混合型等偏股票型基金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基金占據了A股市場主力機構投資者地位:截至2006年12月01日,基金已投資和全部可投資股票市場資金規模約為3000億元和4300億元,分別占A股市場總流通市值的16%和23%。2006年三季度末,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為1300億元,是QFII、保險、社保、證券和信托等其他機構持有A股股票總量的1.5倍。 2006年對于基金來說又是豐收的一年,對于基金持有人來說也是獲得豐厚回報的一年。基金行業發展形勢喜人,據數據統計,截至2006年12月中旬,在全部174只開放式股票基金中共有64只凈值增長率超過100%(含指數型股票基金中的9只);而在運作滿一年的開放式股票基金中這一比例更高,99只基金中有55只凈值增長率超過100%。基金業不僅在2006年的牛市跑贏了市場,還讓基金持有人實實在在地賺取了高收益。就市場表現來看,股民向基民轉化的過程在加速。依靠專家理財,基金投資的優勢正在贏得個人投資者的青睞,基金表現出來的持續戰勝市場的能力,讓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相信通過認購基金來分享牛市成果的財富效應是一條可靠的資產保值增值途徑。 7、新投資理財品種在摸索中前進 2006年,市場的火熱也不斷誕生了許多新的投資理財產品,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探索。在這些創新探索中,2006年無疑是QDII實質性突破的一年,也是遭遇尷尬的一年。而股指期貨的即將推出,不僅為市場風險控制找到了新的途徑,也將使投資者多了一個全新的投資理財工具。 代客境外理財管理(QDII)辦法出臺時,市場曾經非常樂觀的預測產品的銷售前景很好,因為我國投資者終于可以通過符合資格的金融機構,以理財產品的方式將人民幣或者外幣投資于國際金融市場。然而,市場反應說明一切。一些銀行在獲得代客境外理財資格后,均非常快的推出了以人民幣或者美元標價的產品,但是由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政策限制、投資范圍和產品結構單一、投資者選擇范圍很小等原因,QDII產品銷路不佳。不僅銀行營銷人員解釋和賣得非常費力,而且客戶也一知半解。 8、理財產品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提高 2006年理財產品市場的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并進一步表明我國理財市場還是處于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具有更大的潛力和空間。 從產品的供應和渠道來看,盡管參與者越來越多,但仍顯單一。在各類理財產品供應者中,銀行仍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都開始習慣運用信用卡、消費信貸等現代金融工具,使用個人支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手段進行理財。銀行不僅自身推出了各種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甚至是基金產品,而且代銷了諸如基金、債券、保險、信托等其它許多理財產品。 我國目前的分業金融體系以及理財產品的雷同也制約了理財市場的發展。盡管2006年理財產品品種豐富、數量增多,但仍然存在產品同質化傾向,缺乏差異和個性。總體來看,理財產品還不能滿足投資者個性化需求,適合投資者“胃口”的產品不多。境內理財機構提供的品種與境外相比還顯得過于單一,面對同質化的產品,事實上投資者還是“別無選擇”。同時,境內理財產品的區域性過強,靈活性比較差,風險也比較高。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理財機構也因政策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很難推出更多的理財新品,即使推出的產品也多少會感到有些水土不服,不被看好,或者因風險沒有充分揭示,在實際收益率下降時引起客戶的不滿。 理財市場缺乏立法保護。作為理財的重要中間環節,理財配套法制建設的缺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人才缺失更加影響理財安全。受到我國經濟和意識形態因素影響,我國的財富管理立法一直處于滯后狀態,有些甚至相互矛盾。法律對于債權人和投資者應重點保護,這一環節缺失,難免出現市場操作不規范。 理財文化和正確的理財心理構建尚需時日。目前,大多數人把理財等同于投資甚至投機,還存在理財知識淡薄的問題。從我國參與投資市場的投資者來看,成功的投資者大多是在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由于財富的示范效應,很多投資者存在心態失衡,往往只重收益,承擔風險的意識卻很草率。而對按照人生不同階段來進行理財規劃的理財觀念認識尚淺,讓理財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尚需時日。 專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隨著經濟市場越來越成熟,分工越來越細,“生財有道”就需要靠專業化的指導與幫助。但國內理財市場上,現有的“理財專家”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難以適應消費者的需要。首先,現有的多數“理財專家”都是企業自封的,執行的是企業標準;其次,多元化的投資理念,讓市民對財務投資安排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現有的“理財專家”都是精通于某一專業領域的專家,如證券分析師、保險代理人等,很難為客戶提供公正、全面的服務。市場的發展對理財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財人才的培訓和教育將對理財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