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租房為何比買房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 10:36 新華網
當前的房價過高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我的觀點是中國當前的房價過低。在眾人齊聲聲討“虛高房價”的濃厚氛圍下,筆者絕不敢“嘩眾取辱”。先別急著板磚拍我,讓我給您算一筆賬。 我說的房價過低,是和租房價對比而言的。據報道,2005年北京商品住宅期房預售平均價格每平方米6725元。而阜成門、中關村、建國門等地一居室普通住宅租價普遍在1400~1500元以上,城近郊區一居室租價不低于1000元。假設一居室是30平方米,平均月租價是1200元。每平方米70年的租價就是33600元,遠遠高于6725元的平均售價。 租房價高于買房價合理嗎?按照一般的市場理論,租價總花費高于購買總花費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如果出租房子沒有贏利就沒人愿意出租。但房子不是蘿卜青菜,也不是一般的可租賃品。住房除了其商品屬性以外,還具有其社會產品屬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項有關民生的消費。“居者有其屋”不僅是個人的愿望,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條件。 過去我們過分強調了住房的社會屬性,由國家統一建設、統一分配;而現在我們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它的商品屬性,任由市場主導,結果導致租房成本大大高于購房成本。住房供求矛盾特別是土地的稀缺性,決定了商品房必然會變成一種高價商品,它不可能降到人人都買得起的水平。如果政府不想讓低收入者露宿街頭,必須合理調控,對于有支付能力的居民,鼓勵其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對于低收入家庭,通過保障,解決其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租房的花費不能高于買房的花費。 因租房成本高于購房成本,而把中低收入“房客”都逼成“房東”的房改政策顯然也不符合中國國情。由于買房成本較低,激起人們不斷膨脹的購房欲望,導致中國的住宅浪費十分驚人。我國的人均住宅面積已達到26平方米,這一數字居于世界較高水平。據《2006中國生活報告》稱,在年收入超過11萬元的高收入群體中,超過40%的人擁有兩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來一年內還打算買房。據40個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40個重點城市登記成交商品住房中,套均建筑面積達113平方米。累計成交面積中,144平方米以上套型住房占總面積的72.8%,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占總面積的18.9%。 在一些發達國家,住房私有率比我們還低說明什么?有人認為,這些國家的就業流動是常態,為了可能的發展機遇,歐美人士習慣了不買房。但這只是直觀的感覺。在住宅市場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政府均將持續供應廉租房列為重要的施政目標。比如,倫敦2004年的新規劃要求中心區新增房屋的1/4為負擔用房。丹麥的做法更徹底:全民租房——主要是向政府租。事實上,這種制度設計是一種多贏,低收入者可以借助安定的生活實現地位的提升,城市也通過不斷獲得低價勞動力而維持競爭力,而先租后售的做法同樣可以回籠資金。由于擁有成熟健全的住房保障體系,這些國家的居民不僅不愁找不到可租的房子,而且租房成本低于買房的成本,租房還是買房自然可以“量力而行”。而我國房改以來,住房政策導向一直是要求大家都去買房居住,這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實現。根據這些年的經驗,如果用出售的方式解決低收入階層的住房,福利就很難真正到達低收入者的手中。我們不可否認房改的成績,但是政策完全導向于全體民眾都去買房居住,這顯然是危險的。 我個人認為,我國的房地產發展思路應從“人人擁有”轉變為“人人享有”,享有不等于擁有。有學者指出,加強公共住房制度建設,逐步解決中低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也是確保商品住宅市場按市場規律運作的基礎。可以說,我國的城鎮住房問題將有很大比例依靠租房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努力推動政府多蓋一些面積不大、功能完善的廉租房,才是“居者有其屋”的正確方向。(張玉路)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