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 梁曉瑩 通訊員 海清)“本銀行推出‘理財XX計劃’收益穩定,本息安全,請有意者迅速致電聯系。”“XX理財產品,高收益、低風險,歡迎前往營業網點及電話咨詢。”6月底,記者的手機接連收到幾家銀行發來的理財產品宣傳短信。
趕到幾家銀行采訪后才發現,現在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再也不是一年前的靦腆模樣了,細瞧瞧,花樣翻新不少。
浮動收益:心動還是心懸
銀行一年期的儲蓄利率只有2.25%,扣除利息稅后才1.8%。然而,目前一些理財產品的預期年收益率動輒就在2%-3%,有的甚至到了5%以上,這樣的高收益,怎能不叫人心動?
不過,可別心動太早。據記者了解,這些收益,都是一種預期,實際上是個未知數。
武昌一家中信銀行網點的宣傳單上,“預期收益率3%-6%”尤為醒目,但在咨詢中,理財經理反復強調,“3%不是保底,只能說在這區間內浮動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民生銀行上月推出的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也將預期年收益率分成了最高和最低兩檔,最高達3.72%,而最低僅為0.783%。可以發現,與穩定的儲蓄利息相比,客戶最終的收益可是有些懸。
湖北銀監局稱,理財產品不允許承諾保底,所以預期收益率均不能承諾。然而,記者在中北路一家銀行以投資者身份詢問大堂理財經理,“為什么別的銀行預期年收益率是3%以上而你們低這么多”時,這位經理回答:“他們不見得達得到,我們可是有保證的!”
去年的收成不代表今年
家住東亭的胡女士,剛從銀行拿回了去年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本金和收益。“銀行蠻講信譽,去年還是買少了。這回收益率更高,多買點。”
業內人士稱,去年銀行收回客戶資金后,以投資央行票據及中長期的政策性金融債券為主,而今年的投資渠道多有變化,去年收益的穩定并不代表今年也繼續“收成良好”。
在中信銀行一家網點,理財經理向記者介紹,他們的理財產品投資的去向主要是申購新股。“散戶自己中簽很難,我們把資金集中在一起,就容易多了。”
也有投資到外匯市場的。“收益可能比較高,但風險也高。我們比較少向普通投資者推薦。”興業銀行的工作人員說。
今年年初前后,不少產品紛紛與美元、基金、匯率等掛鉤,而從4月份之后,各銀行產品的收益漸漸關聯到股票、黃金、石油等。業內人士提醒,收益與某種投資掛鉤的產品,其到期后的實際收益有很大未知性,可能達到最高目標,也有可能收益平平,甚至可能是“0”。
產品火了,門檻高了
中國銀監會去年出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后,將理財產品起步價提高到人民幣5萬元以上,理財市場一時略顯蕭條。然而,今年各銀行紛紛又提高了自己的門檻,即使這樣,市場依然喊熱。
光大銀行6月初發行一款產品,起購金額在5萬元的投資人,產品預期年收益率是2.4%,但購買金額在20萬元以上的VIP客戶,能享受2.82%的優惠年收益率。同時,多家銀行發行只針對10萬元和20萬元以上的大額資金投資人,甚至有的還要求附帶美元。
家住漢口球場街的王先生稱,他在某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要求與理財經理進行面談,并填寫“風險評估問卷”,問題包括“您一貫的投資方式”、“假如理財產品有風險是否選擇購買”等,如果客戶得分較低,銀行原則上不允許購買。據了解,當期的理財產品約有20%的客戶因風險偏好不符,被銀行拒之門外。
記者在一家銀行稱要購買理財產品時,也被理財經理問道“是否是貴賓客戶”,如果是,卡上留5萬元則可買,否則不賣。“沒辦法,最后幾天,太俏了。”這位理財經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