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綺雯
滬上每對結婚的新人平均花費高達約18.7萬元,這是最新公布的2006年全國新婚調查問卷披露的消息,和全國水平相比,上海新人的平均花費高居榜首,比第二名的廣州多出5萬元,比墊底的哈爾濱高出兩倍。從4年前上海人結一次婚只花5萬元,到4年后的18.7萬。由此引發的問題是:如此婚嫁算不算“奢侈”?該不該高消費?
從社會學倫理學的角度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如今市場物品豐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節約永不過時。我國現階段正大力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這雖然主要指的是生產、流通領域的資源節約和效率提高;但在生活領域,我們也必須堅決反對浪費,這也是資源節約的一個方面。我國目前的國情是人口多、資源少,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應該大力提倡節約。
但從經濟學市場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又必須擴大內需拉動消費。GDP“三駕馬車”中,內需的作用毋庸贅述,尤其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內需絕對是GDP增長的主力軍。靠投資拉動GDP,絕非長久之計;靠外貿,則難免碰上“壁壘”、發生貿易摩擦。因此,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內需穩定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1日公布的數據,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最終消費占GDP比重開始低走,從1991年的61.8%降至2005年的52.1%,同期居民消費率從48.8%降至38.2%。這說明,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腳步始終跟不上經濟增長的腳步,已逐漸形成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相互掣肘的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婚嫁花錢,則又是另外一種結論。
如何在上述兩個方面找到平衡?筆者以為:節約不可忘,消費也不可少,關鍵是把握好“度”。在不鋪張浪費的大前提下,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消費點又何妨?尤其是花在婚嫁上,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畢竟是一生一次的大事。
全國新婚調查顯示,消費各種“名牌”是讓婚嫁開銷“水漲船高”的原因之一。其實,結婚時買點“名牌”,講求一點品質和品位無可厚非,這種花費可能金額相對較大,但不能簡單與“奢侈”劃上等號。只要是量入為出,婚嫁上的花錢不妨可以積極地理解為對生活的熱愛,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當然,為了一時的“面子”背負起巨額消費的債務,絕對要不得、必須堅決反對。
一言概之,讓結婚成為消費的理由不是壞事,但節約美德同樣須謹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