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理財出現 理財市場被三分天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30日 20:53 上海金融報 | |||||||||
傅燁珉 你想理財嗎?想找銀行還是保險公司的理財師幫忙打理財產?什么,都不想!為啥?噢,是覺得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理財服務都太局限于產品推銷了。 好吧,那就推薦你一個新途徑———理財事務所。
一大勁敵 以上獨白,其實是為引出本文的主角———第三方理財,即獨立的中介理財機構,基于中立的立場,不代表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為其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 前不久,國內首家理財事務所———北京優先理財事務所正式開始運作。其業務涵蓋理財、消費、稅收、教育、人生規劃及健康風險管理等綜合方案,標志著第三方理財在國內走向市場。據稱,事務所有意下半年就把業務推廣到上海和杭州。 專家指出,許多人有理財的愿望,卻不知到哪里尋找“合適的”理財師來為自己打點財產。只因目前金融機構的理財顧問,實際還是所屬機構的代表。在身份驅使及利益誘導下,往往建議客戶購買所屬機構推出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其所出具的理財規劃,有時難免成為一份產品組合的推銷書,實質并不利于客戶的長期理財利益。 如今,站在中立立場的第三方理財出現,公正客觀地為客戶做理財規劃,正擊中了金融機構傳統理財服務的軟肋,未來可能成為后者一大勁敵。 業內之辯 據了解,優先理財事務所的目標客戶群體,主要是擁有30萬元至50萬元金融資產的人士。雖然收費不菲(理財方案2000元/份),但其客戶資源業已包括2500多位民企中高層,看來確有不少人對嘗試第三方理財興趣濃厚。 不過,盡管被專家看好,但據記者了解,銀行業內人士針對第三方理財,觀點還是有所差異。 “國內銀行的理財模式目前確有問題。許多銀行總是急于把產品推銷出去,有時甚至不切實際地向客戶承諾或暗示高回報率,又何談理財方案?”工行上海市分行某人士表示,國外銀行是先給客戶做方案,然后配置相應的理財產品,其中除了銀行自身產品,也包括其他銀行、保險或基金公司的產品。這實際就是站在客戶的立場,類似于獨立的第三方理財。“所以我覺得,國內金融機構為客戶做理財,若不把握好第三方理財的底線,未來市場份額難免被類似優先理財事務所的機構所奪,這點不容忽視。” 與之相反,中行上海市分行某人士則認為,第三方理財要想未來大展拳腳,有一定難度。 “從表面看,第三方理財是在理財思路上進行改革。但要落到細處,會涉及各金融機構的利益。因為,按第三方理財的方案,其為客戶配置的投資工具,將不單單是某單個機構,而是包括銀行、保險、基金等眾多機構的產品。這就要求其在推行時,首先得使各金融機構在此觀念上能形成統一的認識。” 該人士進一步認為,盡管第三方理財打出中立牌,表示可提供跨行業理財服務,但目前國內銀行仍在金融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一方面金融資源豐厚,網點布局眾多;另一方面能將產品銷售與理財服務相結合,這會使更多客戶對之產生依賴,繼而偏重銀行理財。 潛藏商機 不過,盡管業內對之看法不一,但無疑,第三方理財確實潛藏商機。據統計,目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6萬億元。如此巨大的資金,倘若其中僅一小部分能轉化為理財產品,這個“蛋糕”也是碩大無比。因此,無論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還是現身不久的第三方理財,只要服務到家,相信就會獲得商機。 正如工行上海市分行某人士指出,第三方理財雖已“殺”入市場,參與競爭,但未來要想獨當一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關鍵在于其品牌和信譽要被客戶所認可,其獨立性才會體現出價值。“客戶之所以肯將家底亮給你,委與打理重任,就是因為相信你能幫他理好財。這一點,金融機構如是,第三方理財亦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