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理財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路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5日 10:59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 邢成 博士 特華博士后工作站 李青云 博士 目前,各理財機構所開展的名目各異的理財業務,其實質均是基于信托原理所形成的信托法律關系,但除了信托公司明確受《信托法》約束,直接接受中國銀監會非銀部監管
現今理財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同質化趨勢明顯。從已經問世的各類人民幣理財產品看,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雖然不同理財機構的側重不同,但還是有很強的相似性,而且期限安排上有趨同性,在目標群上都偏重于城市中產階層。而理財業務與傳統業務最為不同的就是其“個性突出”,不同理財機構針對不同的客戶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資領域的比較優勢,安排最適宜的投資期限,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要。顯然中國方興未艾的人民幣理財在追求個性上做的還遠遠不夠。 主要表現為:理財能力不足。各理財機構在開拓理財產品時過多地倚重營銷手段,忽視了對業務本身的多樣化、專業化追求。雖然,產品營銷非常重要,但理財業務最終的成功不在于能夠說服多少顧客,而是在于能夠提供什么程度的專業化服務。對于成熟的理財機構來說,在全球范圍內尋覓每一個物有所值的投資機會才是理財人員最需具備的能力,而中國的理財機構顯然缺乏寬廣的視野。這種短視行為與理財業務“量身定做”的業務內涵相去甚遠,扭曲了理財業務以人為本的精髓。更何況一些機構受法律法規限制,投資渠道狹窄,很多領域不能涉足,很難為客戶提供最佳的理財方案。 市場整體形象受到影響。雖然理財市場的供給主體由眾多不同的機構組成,但理財市場畢竟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其必然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市場形象,任何一個機構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以證券公司為例,首先是證券行業的信任危機。由于證券行業近幾年的經營狀況很不理想,委托理財業務糾紛不斷,個別券商甚至出現挪用客戶保證金的行為,因此能否喚回投資者的信任將是券商理財業務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其次,券商的風險控制水平還有待提高,即能否在理財業務和自營業務以及其他業務間設立有效的防火墻以阻止各類風險的傳播與擴散;第三,作為券商創新產品——新型合規理財業務的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及時、全面、準確也是其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 潛在技術性風險較大。例如,部分理財產品配比債券到期期限與理財產品期限之間出現較大的偏差,理財機構須在理財產品期間內對理財產品對應債券進行二次配比,或者須在理財產品到期前時出售債券贖回本金,而這必然增加理財產品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又如,理財產品的專戶管理和債券凍結無法得到保證,債券和票據實際上可能被挪用。已經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銀行或將為理財配比的債券直接托管在本行在中央國債登記公司的自營債券投資托管賬戶上,或托管在以本行分支機構名義另外開立的理財產品專用債券托管賬戶上。以上兩種債券托管方式均缺乏獨立的第三方監管。 監管標準不統一。在金融實踐中,由于信托業務、委托業務以及種類逐漸繁多的資產委托理財業務實際難以區別,各類金融機構的委托理財產品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監管標準的不統一,造成各類金融機構競爭條件事實上的不平等。而這些監管標準一般都是該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其關鍵內容的要求卻不盡相同。在稅收、利率(收益率)、破產清償財產處置、會計制度等多方面也是如此。這一狀況已影響到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防范,甚至造成金融秩序一定程度的混亂。 統一理財市場監管是惟一的途徑。鑒于委托理財業務中的信托關系屬性,應該按照信托關系統一委托理財業務的監管標準。事實上,不同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差異只是市場主體而不是產品功能。無論是哪類金融機構,只要理財雙方(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構成了信托契約關系,就應按信托業務統一監管標準。有些業務如證券公司的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盡管是以委托人名義而非信托人(證券公司)名義開立理財賬戶,單從形式上看似乎不符合信托財產必須以信托人名義開立賬戶的要求,但從業務功能看,該業務與信托投資公司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具有高度的替代性,也應視作同類業務統一監管標準。目前出現的種種委托理財業務,只要功能相近具有替代性,就應按功能監管的原則統一監管標準。統一委托理財業務的監管標準,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按《信托法》統一信托各方的權利和責任,特別是對受托人(從業金融機構)的責任要統一,以保證其競爭條件的大體公平。但對信托投資公司應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因為相對于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信托投資公司的市場地位明顯偏弱。二是統一委托理財業務對消費者的服務標準。由于不同金融機構委托理財業務的功能相似但監管標準不一,這在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理財選擇的同時,也會引發消費者競爭條件的不平等。因此委托理財業務應統一對消費者理財服務的標準。在諸如投資回報與風險承擔、信息披露、消費者信用隱私權保護等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共性方面,應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以促進委托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 二、受托人的主體資格問題。根據《信托法》,受托人“應當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法律、行政法規對受托人的條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备鶕@一規定,雖然一般意義而言受托人可以是任何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或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規對受托人的條件另有規定的,應從其規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業務暫行管理辦法》中規定:“除經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信托投資公司外,其他任何機構不得從事資金信托業務!币虼,按照人民銀行部門行政規章的規定,信托投資公司是從事資金信托業務的惟一主體。在受托人主體資格的法律界定上,目前在我國理財市場中尚存在許多模糊之處,這也是眾多理財機構在開展理財業務時刻意避開“信托”字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對現行分業經營制度的挑戰。由金融機構委托理財業務引發的監管標準沖突,實際涉及我國現行的以機構分業為基礎的金融監管體制,F行的分業監管體制是建立在不同金融機構分業經營基礎上的,前提是不同金融機構的功能完全可分,并且不存在交叉重疊。但就委托理財業務而言,這一前提實際已被打破。比如前述基金公司的貨幣市場基金與銀行的集合理財產品;又如證券公司的綜合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與信托公司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二者雖分屬不同金融機構,但產品功能卻基本相同,形成了不同金融機構經營相同金融產品的混業經營局面。從發展趨勢看,我們應鼓勵商業銀行少用自擔風險的產品,多用客戶自擔風險的產品。所謂客戶自擔風險的產品,從法律關系上說,大部分就是信托產品。 相關鏈接 信托與銀行存款的差異 一、所體現的經濟法律關系不同 銀行存款是一種“債的法律關系”,存款人為債權人,銀行為債務人,在存款存續期間,存款人并沒有喪失資金所有權;而信托(主要是資金信托)涉及資金產權轉讓的法律關系,受托人不僅取得按照信托協議規定的“有限制”的使用權,而且在信托期間取得法律上的所有權。因而,信托提供的貸款實質上具有直接融資的性質,而銀行貸款則具有間接融資的性質。 二、基本職能不同 信托的基本職能是財產事物管理的職能,是對信托財產的管理和處理,而銀行的基本職能是融通資金,通過借貸行為,為銀行充當信用中介融通社會資金。 三、業務范圍不同 銀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為主要業務內容,以融通社會資金為主要業務范圍;信托可以集融資與融物于一體,以受托管理為主要業務范圍,并且其可以開拓的業務領域比較廣泛。 四、風險承擔不同 信托受托人不承擔無過失的損失風險,信托的經營風險一般由受益人或委托人負擔;銀行存貸款在由銀行自主經營的情況下,相關的存貸款資金運作的風險由銀行自身承擔。 五、收益分配不同 信托的收益是按照信托協議上的規定取得而分配,信托受托人的報酬按照信托協議的規定收取,并不一定與信托收益直接相關;銀行則根據存款利差獲得利益,存款者不能共享利益。 六、主體地位不同 信托業務的意旨主體是委托人,信托受托人的行為明顯受到委托人的委托意圖的制約,信托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圖開展信托業務;銀行貸款活動的主體是銀行,銀行自主經營,開展貸款發放活動,銀行貸款活動不受到存款人意圖的制約,也不受制于借款人的無理要求。 信托與委托代理的差異 一、涉及的當事人數量不同 在信托活動中,涉及的當事人數量至少有三個,這三個當事人是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因而信托活動涉及的當事人是多方的;委托代理的當事人只涉及被代理人(委托人)和代理人(受托人)雙方。 二、涉及的財產所有權變化不同 在信托活動中,信托財產的所有權發生轉移,信托財產的所有權要從委托人處轉移到受托人處,由受托人代為管理或者處理;委托代理財產的所有權不發生轉移,始終由被代理人(委托人)掌握所有。 三、涉及財產的控制不同 在信托活動中,受托人在法律和法規的框架下,根據信托協議行事,一般不受到委托人和受益人的監督;在委托代理中,代理人通常需要接受被代理人(委托人)的監督。 四、涉及權限不同 受托人處理信托事務與代理人處理委托代理事務所掌握的權限不同,受托人在處理信托事務中擁有比較廣泛的執行信托事務的權限(法律法規或者信托協議有特別限制的除外);而代理人在處理委托代理事務中,執行委托代理事務的權限比較狹小,僅僅以被代理人的授權為限。 五、涉及期限的穩定性不同 信托原則上不因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或者宣布破產而終止,也不因受托人的辭任而終止,它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因而,信托期限具有存續的連貫性和穩定性;而委托代理中,被代理人根據需要可以撤回代理關系,并且可以因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任何一方的死亡而終止,因而,委托代理期限會出現不連貫,并且穩定性比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