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產”者的理財忠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0:21 揚子晚報 | |||||||||
仔細想一想,大學畢業至今已有8年時間,來北京也有近6年時間,雖然一直從事所謂的“白領”工作,但直到寫本文的時候,存折上的存款也不超過5位數,車、房均無。讓這樣一個“無產”者給人寫理財評論,實在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味。 毫無疑問,筆者是一個理財方面的失敗者。既然沒有成功的經驗,那就說說失敗的教訓吧,也許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建議一:早點結婚 說到結婚,有人或許會問,理財怎么把結婚聯系起來了?其實,有關婚姻的經濟學意義早已有學者做了詳細闡述,在這里不妨剽竊一些。 首先,婚姻可以通過勞動分工實現比較利益和遞增報酬,比如女主內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內,要比每個人既主內又主外,效率要高。 其次,是婚姻雙方互相提供信用,協調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養另一人讀書,最后共享榮華富貴。 第三,可分享家庭帶來的天倫之樂。此外還有彼此的知識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們常發現,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資。 第四,防災保險,如生病不至于無人照顧。若問在印度和中國農村,女兒一般遠嫁外地,為的是什么?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為了更有效地防范農業歉收的風險。 以上這些,說穿了都是婚姻帶來的經濟規模效應。筆者以前常常感到奇怪,為什么那些結了婚的同事每月生活費會比自己這個單身漢還要少?仔細想想也并不奇怪,無論單身還是結婚,都要租一樣的房子,所以在住房成本方面幾乎沒有區別。如果考慮到吃飯問題,兩個人的生活成本甚至比一個人的更低。 事實上,婚姻的這種規模效應在一個人低收入時期的作用最為明顯,這也許可以從反面解釋為什么高收入者大多傾向于保持單身狀態。 建議二:開源重于節流 在理財的觀念上,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一種是省得再多也是小錢,還不如把精力放在掙錢上面。另一種是,掙得再多,花錢不仔細,最終也是一場空。 筆者比較傾向于前者。一般而言,一個人的生活成本是大致固定的,以北京為例,一個家庭或個人每月2000至2500元的生活費即可保持中等左右的生活水平。假設月薪3000元,每月可以攢下500元,一年可攢下6000元。如果月收入提高至8000元,那么一個月的節余便可抵上之前一年的積蓄。 從這個角度來講,將有限的資源放在提高自身能力,獲取更高報酬的工作上,比單純的節約要合算得多。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就是在不發生裁員、身體有病等意外的情況下(筆者覺得,平時的積蓄在30歲之前實際上都是為應對上述情況所做的準備)。同時,對自己的職業要有明確地規劃。 建議三:不要試圖獲得超出社會平均水平的理財回報 在筆者的工作中,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每一個理財的人都試圖讓自己的投資在很短的時間里獲得1倍甚至幾倍的收益。 在投資界有一句話,叫做收益和風險相伴,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往往是賺得起賠不起。筆者認為,所謂理財并不是做生意,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手中現有財富的保值,并在此基礎上獲得一定增值。 保值是針對購買力而言,今天的100元能夠買到50斤大米,十年后可能只能買到25斤。理財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讓這100元十年后變成200元,仍然能買到50斤大米。 能夠做到這一點,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股市上,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某人買了某只股票2年內漲了4倍。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終在股市中賺到錢了呢?據統計,這樣的股民10個人里都找不出1個。 這是大數法則在做怪。從這一點講,股市并不是理財的理想場所。還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股神索羅斯和巴菲特,他們在證券市場摸爬滾打40余年,贏得百億美元身家,他們平均下來每年的收益率是多少呢?——連30%都不到。 知道了這些,人們大可以把那些“十年20倍”的所謂秘笈拋到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