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五一”黃金周,專供野營和體育休閑消費的戶外用品也進入銷售旺季,在京城各知名戶外用品連鎖店忙著開新店、占地盤的同時,一些開業時間不長的小型戶外用品店卻相繼關張。記者多方采訪得知,受戶外用品消費趨向品牌化及經營成本較高等因素制約,目前小型戶外用品店遭遇“寒流”,市場新一輪的洗牌已經開始。
知名連鎖店紛紛擴張
記者昨日聯系幾位戶外用品連鎖店負責人時發現,他們“不約而同”都在為即將開張或剛開張的新店奔忙。“之巔戶外”的負責人正在為“五一”前開業的五道口、東四兩家新店裝修忙碌。“三夫戶外”負責人則飛到上海開分店。“桑溫特戶外”的負責人為在金源時代開店洽淡。“長天戶外”今年也計劃增加在商場的專賣店。一家面積達400平方米的日本品牌“北天戶外”也將在翠宮飯店附近亮相。
據有關數據顯示,京城戶外用品店的品牌目前約有30個,店面數量約為100家左右,但只有之巔、桑溫特、三夫、長天、探路者等少數幾個連鎖品牌擁有三家以上分店,且單店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大部分小店只有“獨一份”,經營面積也僅幾十平方米。雖然今年京城戶外用品店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知名連鎖店的市場份額明顯增加,小店倒閉、市場縮水的情況卻比比皆是。在戶外用品開店相對集中的馬甸地區,往年沿街店面林立的繁榮已不在,僅剩下街面、地下各一家戶外用品店強撐。
小店經營難以為繼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小店采購量較少,一般只能從代理戶外用品的批發公司進貨,進價也遠高于連鎖店的大宗采購價格,進貨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導致利潤空間下降。此外,代理公司往往要求小店以現金結算,如果銷售不暢,損失只能由小店自己“買單”,而大型連鎖店則可以先拿貨后結算。
一家知名戶外用品店負責人介紹,當連鎖店成為“渠道品牌”后,一些國際名牌代理會自動找上門,各連鎖店多數都有國際名牌銷售。相比之下,戶外用品種類少、價格偏高、假冒偽劣泛濫的小店很難受到消費者青睞。據了解,京城近一年內關張的小型戶外用品店約有數十家,雖然一些小店沒有名稱改變,但投資人已幾易其主。
盲目涉水風險不小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供給增速超過需求增長使得目前戶外用品市場充滿變數。據了解,在歐美國家,參與戶外運動的人數占參與娛樂休閑活動總人數的40%以上,在希臘等多山脈、戶外運動歷史悠久的國家,這一比例甚至高達80%,戶外用品市場發展相當成熟。而在北京,這一比例不到5%,因此,盲目進入這一市場將面臨較大風險。
商報記者 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