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投資 > 正文
 

儲蓄革命用低風險理財產品替代傳統存款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1日 10:32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余玲玲/文

  縱觀目前國內的理財市場,資金貶值的風險不可小覷。用低風險理財產品替代傳統存款的理念,將大有市場。

  在目前的理財市場上,一方面,是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前景不明,造成相關的基
金、衍生品理財市場也產生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銀行存款的利息過低,無法抵御不斷上漲的消費價格指數(CPI)。根據天恩理財中心的測算,按照目前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和通貨膨脹水平,存款在30年以后,實際只相當于現在的52%,即縮水將近一半。可以設想,期望通過銀行儲蓄的方式積攢養老金,將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白領家庭需要用一種全新的

理財方式來替代傳統的存款,他們沒有時間照看高風險的投資組合,同時也并不期望通過較高的投資回報作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只是需要一種低風險的能夠基本保障本金安全、又能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的
理財產品
。對于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各銀行推出的不同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就是其中一個不錯的選擇。

  案例

  費先生和費太太都是外企職員,家庭月收入17000元左右,每月節余10000元,加上各種獎金,過去的幾年積累了36萬元的存款,分別在幾個賬戶上,有的存了定期,到期后也沒有時間管,就自動轉為了活期,目前大部分資金都在活期存款賬面上,活期儲蓄年利率是0.72,稅后只有0.576。他們也隱約覺得這樣閑置太可惜,但傳統的觀念還是覺得放在銀行比較放心,而且自己無論從專業還是時間的角度來說都沒有精力進行投資。

  建議

  費先生夫婦財務狀況良好,屬于保守型的理財性格,厭惡風險,可以考慮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來替代傳統存款,進行“儲蓄革命”。

  目前在售的部分人民幣理財產品情況:

  費先生如果把資產中的6萬作為應急準備的流動資金,30萬用于投資人民幣理財產品,折中的年收益應該不低于2.5%,且不用扣除利息稅,則一年的回報約為:

  300000*2.5%=7500元

  活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僅為

  300000*0.576=1728元

  關于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小貼士:

  概念:人民幣理財產品即銀行將設定投資結構的理財產品出售給投資者,投資者到期獲得相應收益的一種銀行金融產品。

  適宜的投資人群:此類產品和

貨幣市場基金一樣,針對的是不愿意承擔證券、期貨等投資風險,又希望獲得比傳統儲蓄、國債更高收益的具有理性投資意識的百姓。

  優勢: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與其他產品相比,人民幣理財具備獨特的優勢:其收益率一般高于銀行利率1個百分點左右,而且一般都免手續費、認購費和利息稅。

  風險性:盡管銀行不能承諾收益率,但人民幣理財一般以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等為投資對象,市場風險低,資金的安全性較高。

  風險最大的可能來源于:央行進一步加息或者發售銀行提前終止此理財產品。

  如何選擇:選擇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者要從品種、期限、流動性和付息方式上綜合考慮。由于銀行將理財產品籌集的資金主要投向銀行間債券市場,其收益一般都將高于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但也有一個上限。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大約在3%-3.5%,除去銀行耗費的人工成本,一般目前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2.7%-3.1%,3個月、半年的收益率分別在2.1%、2.4%左右。

  目前由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因政策限制及市場層面的諸多因素,在投資對象、市場運作等很多方面都具有趨同性。但是,仍有一些細節是值得投資者推敲的,比如結息方式和贖回條款。

  1.在預期收益率相同的前提下,結息方式的不同也會給實際收益帶來影響。結息方式包括了計息和付息兩個環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產品的年收益為3%,采用按月計息,并且按月支付,利息可以轉入下一個月的投資份額的話,其實際的年收益率約為3.04%;

  2.當銀行認為外匯理財產品運作結果遠低于預期收益甚至威脅到了本金安全時,會提前終止產品,從而帶來投資者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的風險,也就是一種付出機會成本的風險。所以,銀行的提前終止權是非常值得關注、同時也是容易被投資者忽略的一個地方。

  另外,考慮到加息可能帶來的風險,購買時應盡量不考慮一年期以上的產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