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匯理財產品糾紛頻發 外資行遭遇信任危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6日 00:12 東方早報 | |||||||||
早報記者 毛明江 責任編輯 祝建華 由于受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上海各外資銀行大量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遭遇“信任危機”,消費者投訴上升。為此,上海銀監局日前下發了風險提示,要求各外資行做好產品風險解釋,防止不當銷售。
據上海銀監局介紹,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共有13家外資銀行向市場推出各種類型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余額為17.88億美元,環比增長15.88%。其中機構投資者賬戶余額為10.9億美元,個人投資者賬戶余額為6.9億美元。 “近幾個月,金融消費者對外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訴量有所上升,特別是產生了一些有關長期理財產品的糾紛。”上海銀監局分析主要原因時認為,一是部分外資銀行在銷售及售后服務機制上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我國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認知能力與金融知識還有所欠缺,風險自擔的意識不強。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人民幣自7月份以來升值了2%以上,加上美元的連續加息,不少外資銀行推出的期限較長的期權類衍生外匯產品,都達不到產品出售時設計的收益區間,不少投資者跑到銀行,要求提前終止外匯理財協議。再加上部分外資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結構不夠靈活,又不承諾保本,也引發了不少投資者因為投資出現損失后與銀行的糾紛。 針對這個現象,上海銀監局近期向在滬外資銀行下發了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提示,要求外資銀行:完善理財產品宣傳、推介、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將產品風險解釋貫徹到每個關鍵環節中。完善銷售人員的資質分類機制,防止不當銷售。加強對銷售人員的監督考核機制,確保操作的合規性,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改進售前售后服務機制,營造良好服務環境。 據統計,自我國監管部門允許外資銀行推出部分衍生產品業務后,在滬外資銀行衍生產品業務共涉及15種貨幣合約。其中美元衍生品合約是交易合約的主要組成部分,合約總名義價值為173.62億美元,占總合約的84.26%。隨著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銀行間人民幣遠期交易業務的放開,三季度在滬外資銀行首次試水人民幣衍生品交易。截至三季度末,人民幣遠期合約名義價值余額為5490萬美元,公允價值為114.44萬美元,潛在信用風險價值為3.90萬美元。 |